大皖新聞訊 作為蚌埠市博物館“文博大講堂”系列活動之一,4月2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懷,在蚌埠市博物館為廣大文物考古愛好者講解了一堂《淮河中游的古代文明》,大皖新聞記者前往現場后獲悉,旁聽者感受受益匪淺。
王吉懷研究員多年從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工作,作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隊安徽隊的隊長,他多年深耕于安徽北部的考古發掘工作,像大家熟知的蒙城尉遲寺,還有蚌埠禹會村遺址,都由他帶隊發掘,王吉懷研究員對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昨日下午一個多小時的講解中,王吉懷結合自己的考古資料,深入淺出的詮釋了淮河中游的古代文明。地處淮河中游的蚌埠地區,有著豐富的古人類活動遺存,考古資料顯示了該地區有著上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屬于新石器文化較早期階段的雙墩遺存(蚌埠雙墩遺址)、中期階段的大汶口文化遺存(蒙城尉遲寺遺址、固鎮垓下遺址)、晚期階段的龍山文化遺存(蚌埠禹會村遺址)等,在國內同期文化中的文明化程度處于領先地位印證了“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之涂山地望的最重要的考古學證據,涂山在蚌埠最可信;同時,通過禹會村遺址所展現的考古成果,在學術上確立了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游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并對黃淮、江淮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活動中,臺下觀眾紛紛就文物發掘,淮河流域文明探源成果與王吉懷進行交流,大家還實地觸摸部分出土的可觸摸文物,更進一步增添了文物知識和心得。
大皖新聞記者 李勇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