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要加大對安徽壽縣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利用;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安徽貢獻;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23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政協委員穆可發帶來了多項建議,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建言獻策。
支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
“安徽省壽縣、湖南省鳳凰縣、山西省代縣、河北省蔚縣等八省九縣(市),承擔著保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雙重任務。”全國政協委員穆可發建議,要支持九縣(市)利用歷史文化發展旅游業助力鄉村振興。
穆可發在調研中發現,這八省九縣(市)都有2000多年的歷史,擁有名城、名山、名水、名人和生態濕地等歷史文化特色資源,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比如,安徽壽縣楚文化博物館保存著國家一級文物224件,省級文物3000多件。”但是,這些地方的寶貴歷史文化資源目前還有不少得不到利用,造成文化產業和鄉村振興發展慢。
為此,穆可發建議,要將九縣(市)納入國家層面給予重大幫扶,同時,要要對縣(市)基礎設施、產業拓展等進行重點支持,加大景區道路、防洪、環境整治,水、電、用地、公廁方面的項目資金支持。
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安徽貢獻
安徽是糧食生產大省,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09億畝以上,總產連續6年超過800億斤,是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每年凈調出糧食200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年來安徽續加快農業科技裝備全領域突破,糧食安全的支撐保障越來越強。“2022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10971.3萬畝,克服了歷史罕見的高溫干旱災害影響,總產820.02億斤、創歷史新高,均居全國第4位,奪得‘十九連豐’。”
安徽如何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深挖糧食產能,多種糧、種好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呢?穆可發建議,要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式生產,實現“單種、單收、單儲、專用”。
另外,穆可發認為,要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讓農民有錢掙、得實惠。“可以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糧食規模經營主體,鼓勵支持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領辦、創辦家庭農場、合作社。同時,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牽頭開展社會化服務,帶動更多的小農戶一起發展糧食生產。”
穆可發還認為,要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聚焦農民最期盼、最急需的農業科技,發揮18個省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基層農技服務體系的作用,加快研究成果轉化應用。
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在穆可發看來,加快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迫切需要。
“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職責不清、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還比較突出。”他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問題解決。穆可發說,目前,生態環境部門負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不利于生態環境部門發揮統一監管職責,也不利于推動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促進改廁與農村污水治理有效銜接。
為此,他建議明確農業農村部門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回歸統一執法監管職能,從而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責任體系。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