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國家鼓勵積極發展鄉村醫療互助。如今,鄉村醫療互助已在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安徽等 15 省市 215 個縣區開展,參與群眾達到 753.7 萬人。在全國政協委員、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療副主任林敏看來,鄉村醫療互助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林敏專門對鄉村醫療互助發展進行了調研,并準備提交相應提案。
“鄉村醫療互助是農村基層公益互助活動。”林敏說,鄉村醫療互助中,以群眾互助出資為主,社會、村集體、政府量力而行資助,籌集的互助資金全部放在鄉鎮賬上規范管理,全部用于按病種公平補助給住院群眾,“重點補助大病,小病也有補助,由成熟的第三方平臺提供科學簡便的專業服務。”
通過調研,林敏看到,目前鄉村醫療互助新保障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相應的政策和工作體系。所以,林敏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在國家層面,納入鄉村振興政策體系,明確鄉村醫療互助的定位和工作目標。”另外,還要加強制度建設。“可以由國家鄉村振興局提煉總結鄉村醫療互助經驗,制定加快鄉村醫療互助發展的工作方案,統籌管理并全面推廣鄉村醫療互助。”
這一年,林敏關注的另一個重點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級擴面。林敏說,長期護理保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是一種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年老患病時,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失能人口照護需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林敏認為,應盡快總結試點地區經驗,找出最具普適性的全國統一的參保標準和失能評估標準,“各省市也應在執行全國統一參保標準和失能評估標準基礎上,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設置個性化的護理服務項目,在統一標準的同時,又能使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提供豐富的照護服務。”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