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當今武術界,80歲以上還能上臺打拳的人已不多見,然而在蚌埠,95歲的馬同保至今仍能上臺展示其關東拳武術套路,周末更是可以帶徒習武,參加各類武術比賽。
印象 95歲老人精神矍鑠
2月24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來到位于蚌埠市蚌山區金鼎皇莊小區內的的雪濤武學社,一位身著藏藍色對襟衫,頭戴武術帽的白胡子老人已在門口等候,雙眼炯炯有神。雪濤武學社負責人張雪濤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這位老人就是馬同保,今年已95歲高齡。
小區所屬瑞康物業公司負責人陳坤介紹,金鼎皇莊小區在建成前就是當地習武者的聚集之地,考慮到大家的習武愛好高漲,本著發揚傳統武術文化的理念,2014年起,瑞康集團便無償提供了這處近400平方米的地下室作為雪濤武學社的練習場所,由馬同保老人的弟子張雪濤傳授關東拳。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關東拳是東北地區的傳統拳術之一,是少林歷代武師博取諸家之精華,汲取東北關外的武術之長,演化于少林拳中,故稱關東拳。該拳豪氣十足,拳腳并用,左架右打,一招一式,轉折伸縮,意守丹田、起吸呼落,動靜分明,內外合一。常見的動作有:纏手,壓掌,崩拳,搶手,弓步,馬步,蹲步。其主要特點體現在起伏轉折,錯落有致,是六合門歷代散打的絕技精髓匯聚,經千萬次驗證之后的結晶,其特點是招招精妙,一觸即傷。
成績 多名弟子獲得大獎
至今已傳至第七代的關東拳,曾是由袁家伍、李景樂、沙豐田三人從山東曹縣引入到蚌埠,從此以蚌埠為根據地向周圍傳播。
1936年,8歲的馬同保就跟著第二代傳人、師傅張開銀學習關東拳,之后成為淮河碼頭搬運工的他,一邊當碼頭工人,一邊開始傳授武術。馬同保曾在1953年獲得原阜陽專區武術比賽拳術類第二名,退休后的他還曾被授予兩次“武林老壽星獎”。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馬同保帶出來的部分弟子十分優秀。作為徒孫輩的周新,曾代表安徽省武術協會赴泰國交流,曾獲得過2018年全國武術運動大會金獎;作為雪濤武學社負責人的張雪濤也多次赴韓國、香港進行武術交流,也曾代表安徽省武術協會赴天津參加2015年全國武術大會,并獲得拳術類比賽金獎。同時,在剛剛結束的“鑫民杯”第十二屆蚌埠傳統武術精英大賽中,雪濤武學社斬獲72個金獎,20個銀獎,9個銅獎,還獲得先進集體獎項。
展示 功夫讓人感到震撼
記者進入雪濤武學社武館后,傳統武術文化的濃厚氛圍撲面而來。除關東拳的歷史傳承照片外,兵器琳瑯滿目,武館學員弟子參加各種武術賽事的照片和獎牌證書高高掛起。整個武館洋溢著傳統武術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馬同保和眾弟子們。
采訪中,馬同保帶著張雪濤館長向大皖新聞記者展示了一段關東拳。張雪濤手拿三節棍,馬同保持長槍,只聽場內鏗鏘作響,二人步伐也十分輕盈。一番動作后,二人放下兵器,張雪濤雙手作爪狀,像猛虎下山一樣撲來。馬同保也氣勢洶洶,剁腳聲音在場上回蕩。只聽“哈”的一聲,兩人都站定在原地,一個像雄鷹,一個像猛虎,場內頓時掌聲四起。
長壽 秘訣就是“三能”
談到95歲老人馬同保的長壽秘訣,他的徒孫楊義安說:“他現在是‘三能’,能吃、能喝、能睡!”大皖記者了解到,“能吃”,即便是現在,馬同保早上依舊可以吃五個牛肉包和一大碗稀飯,遇到喜愛的牛羊肉餃子,可以吃兩盤,三、四十個不在話下,一只一斤多重的燒雞都可以吃掉;而“能喝”則是整天茶不離口,帶著自己的茶杯,日日花茶不斷;“能睡”則是雷打不動堅持固定的休息時間,晚上8點左右就上床休息,清晨便起床鍛煉。
馬同保教記者打拳。
馬同保對雪濤武學社的學員格外關注,每到周六、周日,身體十分硬朗的他便會一個人乘坐公交車,從較遠的馬村來到武學社,嚴謹認真地教學員。在兩個小時的采訪中,經過刀槍劍戟的展示后,有些許疲憊的老人還興致勃勃地教了大皖新聞記者一個關東拳招式。采訪臨近結束時,記者提出,今后如果一些大型公益活動表演需要他上場,是否愿意去。馬同保聽到后,瞪大了眼睛,毫不猶豫地喊出了“肯定去”。
大皖新聞記者 李勇 實習生 張夢冉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