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今年37歲的李玉英,一個看似身材單薄的弱女子,悉心照料患病公婆十多年,入選六安市裕安區第六批“裕安好人”。她是江家店鎮新溝民族村人,是當地的“名人”。大皖新聞記者2月14日下午聯系上李玉英和她的丈夫羅祥濤,了解到這位淳樸農婦十多年如一日孝老愛親的感人事跡。
公公癱瘓在床,她用心照料十多年
李玉英是霍邱縣新店鎮人,她和丈夫羅祥濤在18年前相識,經過戀愛走到一起,嫁到羅家后,成為六安裕安區江家店鎮新溝民族村村民。“她嫁過來的時候,我爸爸就已經因高血壓癱瘓在床。我媽媽先天性智力殘疾。她能嫁到我們家,十分不容易,而且一心一意地照顧我爸媽已經超過十五年了。”羅祥濤感慨地說。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李玉英的公公現年79歲,因癱瘓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而婆婆因智力問題沒法“搭把手”,完全靠李玉英照料起居。這么多年來,為了照顧好公公和婆婆,李玉英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每天起早貪黑,給公公喂飯、擦洗身子、穿衣、倒便盆……她每天都要面對。公公長期癱瘓,大小便失禁,身材又相對高大,瘦小的李玉英給他翻身時就很吃力。“一開始翻不動,很不習慣,現在可是熟練多了。”李玉英說,因為擔心公公思想偏激,她總是一口一聲親熱地叫著“爸爸”,一有閑空就開導老人,公公和婆婆想吃什么她就盡量去做,并將飯菜端到他們面前。
李玉英的勤勞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家中收拾得干凈整潔,聞不到一絲異味。由于丈夫長期在外務工很少回家,兒子和女兒又分別讀小學、幼兒園,家庭經濟負擔相對較重,不等不靠的李玉英就動起了腦筋,最后在相鄰的葉集區姚李鎮上的一家工廠找到一點手工活,一邊在家照顧公公和婆婆,一邊做手工活補貼家用。
找到走失的婆婆,她的淚水不斷涌出
不僅公公癱瘓在床需要照顧,智力殘疾的婆婆有時也不讓李玉英省心。有一次,她正在給癱瘓在床的公公喂飯,婆婆不知什么時候跑了出去不知去向,李玉英慌忙放下手中的碗,安撫一下公公,四處打聽婆婆去向。看到李玉英焦急的神情,熱心的鄰居們也加入到尋人的隊伍中,挨家挨戶問,幾乎把整個新溝村都問遍了也沒有發現婆婆的身影。大家一邊尋找一邊廣發微信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看到尋人啟事。然而,距離老人走失已經過去好幾個小時了,依然沒有消息。
心急如焚的李玉英準備報警時,突然接到來自姚李鎮朋友的電話,稱看到老人坐在路邊賣衣服的門店走道上,但是不敢確認,讓李玉英趕緊去看看。得知消息,李玉英立即和熱心鄰居一起騎車去相鄰的葉集區姚李鎮。到了朋友告知的門店,李玉英老遠便看到婆婆坐在路邊發呆。當時的她又急又氣,心疼地說:“婆婆你到處亂跑,找不到家了吧?走丟了可怎么辦?”她邊說邊抱住了婆婆,委屈和心疼的淚水不斷涌出,場面非常感人。
大家隨后一起合力把婆婆送回了家,而當李玉英向鄰居們道謝完返回屋里后,發現公公又尿了,床上也弄上了大便。她二話沒說,趕緊把婆婆安頓好,又打來一盆熱水,動作嫻熟地為公公翻身、換尿不濕、擦洗身子,然后換床單……公公感動得淚眼婆娑。“爸爸,我已經嫁到你們家這么多年了,早已把你當成自己的父親,孩子在床前敬孝道,天經地義,你放心,有我吃的,就有你的!”李玉英安慰道。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李玉英卻從來沒有一句怨言。“有這樣的好兒媳,是我們前世修來的福分。”每當在人前說起李玉英,公公總是重重地點點頭,滿眼盡是心疼的淚花。
“她嫁到我們家這么多年來,的確受了不少苦,我當然知道。”丈夫羅祥濤說,他為了家庭生計,常年在合肥建筑工地打工,家里的大小事都交給了李玉英,“她很少抱怨,偶爾難過了,我只能安慰她,很感激她對父母和孩子的付出。”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盡管日子過得很清苦,但是李玉英卻很開朗和樂觀。她總是說:“我們享受著政府這么好的政策,政府給我們家低保幫助,幫助我們脫貧,幫助我們改變生活,幫助我們共同富裕,我們還有什么值得埋怨的,唯有不停奮斗,才能讓老人和孩子們更加幸福!”
性格開朗的她,團結鄰里樂于助人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自李玉英嫁入夫家,從未與鄰里鄉親紅過臉,吵過架,更不用說鬧矛盾,即使偶爾受點委屈她也面帶微笑與鄰里和睦相處。不僅如此,她總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別人,只要鄰里鄉親需要搭把手,不問原因,隨叫隨到。比如說,農忙時節有誰家忙不過來,她知道了就會去幫忙;誰家有紅白喜事,只要叫上她,她也會搭把手。在鄉親們的眼里,李玉英是個熱心腸,擁有高尚良好的品格。
說起孩子,李玉英還是一個不護犢子的母親。有一天是周末,李玉英家的兩個孩子都在隔壁鄰居家玩,兒子不小心被鄰居家的孩子絆倒了,頭上摔了一個大口子鮮血不停往外流,鄰居不知所措,慌忙告知李玉英。李玉英二話沒說,帶著孩子去了附近的醫療室進行包扎,路上不停地教育孩子“玩耍時要當心,安全意識要記心上”。
后來經過檢查無大礙,簡單包扎后,李玉英便帶孩子回了家。這時候,鄰居夫婦早已等在門外,詢問花費了多少錢,說著便掏出幾張百元大鈔塞給孩子,說買些吃的補償一下,都是自己孩子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李玉英寬厚地笑了笑說道:“大哥大嫂,小孩子在一起玩,哪有那么好,摔一摔長得快,俺啥都不要。”她始終認為,鄰居之間遇到事情,一定要相互理解,相互幫助,不能計較長短得失,因為誰家都有個急難時候。
彈指一揮間,十多年過去了。李玉英長期堅持孝順公婆、以及自強不息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新溝民族村的群眾,她在逆境中默默承受著苦和累,為老人、為孩子、為家庭所做出的奉獻受到大家一致好評。
“這么多年來,我在外她在家,都是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尊重,全心全意維護這個家。她為了父母和孩子,付出了很多。”丈夫羅祥濤由衷地說。的確,十多年來,李玉英始終以孝善為初心,靠著自己瘦弱的肩膀,撐起著這個苦難的家庭。面對生活的重擔,她坦然面對,始終無怨無悔。
如今在新溝民族村,村民們提到李玉英,無不點頭稱贊。她的名字已經成為當地孝老愛親的代名詞,她的行為感染著鄰里鄉親。她的事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也是新時代鄉風文明的生動典型。
陳琎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