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合肥市經開區綠苑社區食堂開業。該食堂除了提供面向大眾的餐飲服務外,還為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提供優質、價廉、衛生、便利的就餐服務,解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空巢、獨居等老年群體“吃飯難”的問題。記者 溫沁 攝
據安徽日報消息 近年來,有這么一群老人,因子女工作、結婚、生育等原因,為照顧第二代、第三代,選擇背井離鄉的生活方式。他們往返于城市、農村,或輾轉于不同城市間,成為了隨遷老人、進城老人、外來老人,也被稱為“老漂族”。
春節期間,不少“老漂族”與孩子們一起,迎來了歲末年初的“大遷徙”。忙忙碌碌,依舊向前。他們曾直面哪些困難和挑戰?新的一年里,社會能否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老人:“放不下兒女,道不盡鄉愁”
1月27日,正值大年初六,春節假期最后一天,全省高速公路出口流量達到了假期最高峰。62歲的退休職工王懷粉早早收拾好行李,和兒子、兒媳、孫子、孫女一起,從老家蚌埠市淮上區啟程。上午8點多出發,抵達兒子定居地——宣城市郎溪縣時,已經是晚上9點半。
“兒子初七要回去上班,得提前趕回來。遇上返程高峰,多少有些堵。”王懷粉告訴記者,因為車上只能坐下五口人,老伴兒鄧澤堂選擇了另一種返程方式——坐高鐵到宣城站,再轉乘城際公交返回郎溪。
夜色已晚,王懷粉將大包、小包的行李簡單收拾了一下,來自懷遠縣的河溜小豆餅被她格外珍視地收放起來。“這是老家特產,郎溪沒有,過年專程去買的。”王懷粉說。
兒子畢業后在郎溪成家立業,小兩口平時上班忙。從大孫女出生起,王懷粉就來郎溪幫他們帶孩子。“來到這里,第一關是溝通有困難。本地人講方言,語速一快,我就聽不明白,買個菜要問上半天。”王懷粉說。
后來,孫子出生,老伴兒退休后也來到郎溪。因兩地語言、飲食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老兩口稍有空閑也不怎么出門。“平時主要圍繞孫子孫女轉,有空了在家看看電視。”王懷粉說,“真想老家了,隔上個把月,會回去三兩天。”
當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來到城市工作,或者城市青年奔赴外地就業、創業,人口流動引發的帶動效應明顯。年輕人在外結婚生育后,小家庭特別是雙職工家庭往往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求助于父母成為了常規選擇。
很多老年人出于幫助和關愛第二代、第三代的考慮,“半自動”地成為了“老漂族”。今年59歲的吳繼秋早年下崗后,曾經外出務工多年。6年前,孫子出生后,她從老家鎮上來到了縣城,幫助兒子、兒媳照看孩子。“他們平時工作比較忙,加班多,我和老伴兒就過來專門帶娃。”吳繼秋告訴記者,“城里沒有鄉下地方敞亮,到處是房子、車子,我出去也少。特別是一開始帶娃那幾年,和親戚朋友接觸都少了。”
“放不下兒女,道不盡鄉愁。”這是不少“老漂族”的心聲。一邊是飲食、語言、社交、地域等變化帶來的失落感,一邊是對第二代、第三代無悔付出的責任感,“老漂族”站在生活天平的兩端,努力去維持微妙的平衡。
子女:“育兒壓力近在眼前,贍養老人迫在眉睫”
育兒原本應是父母的責任,為什么不少家庭需要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助攻”甚至“主攻”?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很大程度上是權衡再三后的折中之舉。
一畢業就在合肥工作的陳元生老家在六安,平時工作特別忙,自從女兒出生后,他面臨著選擇:要么自己帶娃,勢必要犧牲小家庭中一方的工作,收入就少了;要么請保姆,但找到做事踏實又負責的不容易,也是一筆不小的家庭開支。陳元生告訴記者,“還有一個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又要面臨留守兒童的問題。”
“老漂族”的出現,既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就業、育兒、養老、社保等系統性社會問題的集中體現。國家衛健委早前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老年流動人口規模在2000年以后增長較快,從2000年的503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萬人,年均增長6.6%。
事實上,即使不去城里幫子女帶娃,與孩子們長期分隔兩地的老人,依然面臨另一個問題——空巢。這就導致他們陷于“兩難之地”:一方面,隨著農村常住人口急劇減少,留守老家的老年人日漸衰老,渴望能與子女團聚;另一方面,進城后的老人面臨生活習性和生活節奏的變化。
“離開熟悉環境的‘老漂族’,如果子女或外界對他們關心不夠,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淮北市舒翔社工服務中心創始人、心理咨詢師劉新徽向記者分析道,一是短期內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轉變舊有生活方式,對老年人來說很困難;二是身心退行性變化會產生衰老感,退休社會角色的轉變會產生失落感,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會產生孤獨感;三是長期焦慮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育兒壓力近在眼前,贍養老人也迫在眉睫。”陳元生告訴記者,“新的一年,希望父母身體健康,孩子也大些了,我們能夠一起出去旅游,讓他們能更放松。”
在醫療保障方面,目前我國已有31個省市實現了異地醫療結算和補償,“老漂族”跨省就醫越來越便捷。但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受到屬地管理原則和統籌范圍的局限性,他們去普通藥店買藥還存在醫保使用困難等情況。
社區:助力老有所樂、幼有所育
“臨近元宵,今天社區有一場做花燈、猜燈謎的活動,祖阿姨可以帶孩子們來參加啊!”2月3日,宣城市宣州區鰲峰街道錦城社區居委委員胡永芳專門給祖桂花老人打了個電話,邀請她參加社區活動。
“對我們這些老人,社區可以說是噓寒問暖。不僅開展活動請我們參加,過年前,社區給家里送來了米油,還給孩子準備了蛋糕點心等禮物。不知道怎么感謝他們!”今年67歲的祖桂花告訴記者,多年前她和老伴兒離開老家涇縣,來到宣城市區幫女兒帶孩子。
“現在大孫子上小學,小孫女也上幼兒園了,我的時間更充裕了,去老年學校聽聽膳食講座,能學到知識,還能交到朋友!”祖桂花說,“我們老兩口基本已經融入現在的生活,這里就是我們生活的重心!”
在宣城市郎溪縣郎川街道,記者了解到,當地還為群眾發放“防疫健康包”,其中包括醫用口罩、酒精消毒濕巾、免洗手消毒液、感冒清熱顆粒等,并給60周歲以上老人準備了退熱藥品,累計已發放退熱片1000余人次。“通過入網入戶,我們全面掌握了60周歲老人、五保老人、留守老人等重點老年人群的具體情況。”郎溪縣郎川街道副主任胥國慶向記者介紹,按照“一戶一檔”“一人一賬”的工作要求,當地建立了重點人群臺賬,通過開展上門服務活動,切實做好老年群體的保障服務。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讓勞累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以及年逾花甲仍在為兒女操心的“老漂族”,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是愛老敬老的應有之義。
“當父母出現情緒波動等問題時,子女千萬不能覺得父母太矯情,而應該多一些關注和關心,多一點理解和體諒。”劉新徽建議,“作為子女,不僅要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還可以多陪老人聊聊天,給老人放放假,幫老人找到自己的愛好和建立新的朋友圈,鼓勵他們勇敢‘走出去’!”
老有所樂,幼有所育。解決“老漂族”的種種生活困境,離不開制度層面的考量。去年5月,我省召開暖民心行動工作部署推進會議,發布《暖民心行動方案》,實施包括老年助餐服務、安心托幼、快樂健身、放心家政、老有所學等行動,推動解決適齡幼兒入園難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據統計,去年上半年,我省已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1500余個,農村老年食堂 (助餐點)1200余個;老年學校新增學習人數13余萬人,參與學習教育活動的老年人119余萬人;在安心托幼行動方面,我省新增托位數4萬余個,新增公辦園學位2萬余個,全省1200余所幼兒園開展延時服務、13余萬名幼兒參加延時服務。
(記者 羅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