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的基石,不僅關乎著個體的人生發展,也關乎著家庭幸福和諧,更關系到社會的未來發展。1月16日,安徽省人大代表汪育紅表示,人才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社會發展,應對各方面挑戰。她提出,將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綜合性立法,制訂“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條例”,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以社會專業機構為輔助,以家庭親子教養為支持的“四位一體”心理援助體系。
現狀: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著缺失和短板
汪育紅表示,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大力推行,教育環境得到了一定的優化,但是學習成績的壓力、部分家庭教育方法的不足,網絡媒體的影響,尤其是三年的新冠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這兩年,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引發的問題屢見不鮮,頂撞教師和家長,校園暴力欺凌、厭學、抑郁、離家出走,甚至輕生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給學校、家庭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汪育紅表示,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看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著缺失和短板。
“比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沒有明確關愛服務誰的問題,沒有規范、有效、持續性的心理普查,哪些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哪些青少年需要心理服務,在孩子們沒有明顯表現之前,學校、家庭并不能很好地判斷并干預,但一旦等孩子有異常表現,很可能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汪育紅稱,另一方面,現在也沒有明確誰來關愛服務的問題。她認為,宣傳、教育、衛健、民政、司法、公安、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分別在各自領域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了大量工作,但因為責任主體不明確,未能形成一個常態化的聯動機制,相互之間的溝通協作和信息共享不夠充分,關愛工作各管各家,不能協同持續發力,成效不明顯。
建議:將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綜合性立法
此外,汪育紅表示,我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缺乏專業支撐,學校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當前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是半路出家,學校的心理健康服務人、財、物配備存在較大缺口。“另一方面,現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形式輕內容。大部分的學校都配備了心理咨詢室,一些學校形式上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實際并沒有落到實處。”汪育紅介紹,現在少數教師的教育方式相對單一,重智育輕心育的情況仍然存在。而家庭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主陣地不牢,部分家長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不當,家庭環境影響、社會心理服務重事后干預缺事前預防。家、校、社會青少年心理服務體系沒有健全,存在供需失衡等問題。
“我建議將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綜合性立法,制訂‘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條例’。”汪育紅提出,該條例的適用對象定位為在校學生,探索建立覆蓋全教育周期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體系。從家庭責任、學校責任、政府支持、社會協同等四方面,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保障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建立“四位一體”的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和保障體系,體現地方立法創新性。
汪育紅建議,將心理健康體檢列入學生每年常規檢查項目中,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和心理健康普查,做到與身體檢查并重,讓心理健康問題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同時,鼓勵發展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將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納入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將心理咨詢持證人員、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納入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壯大社會心理服務隊伍。“可以明確要求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配備和業務培訓力度。與人社、編制部門溝通,盡快在教師編制總額內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配備標準,可以采取片區包干的形式,負責對包片學校開展有效心理輔導。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落地落實。”
建議:醫院開通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服務綠色通道
另一方面,汪育紅提出,要求醫院要增設“心理健康科室”,配備專屬心理治療師,開通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服務綠色通道,讓廣大青少年在遭遇心理健康問題時“求醫有門”;將“醫教整合”的心理服務體系引入基礎教育領域,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查和干預工作,將常見心理疾病逐步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在條例中還要明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工作中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以及各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責銜接,由民政部門的未保辦或者衛健委牽頭,開通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啟動重點人群心理援助項目,接受青少年線下心理健康援助。”汪育紅提出,同時針對心理疾病的隱私性、特殊性,開通網上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為在校學生和家長提供心理疏導和家庭教育指導熱線咨詢服務。并且明確家庭責任,讓父母認識到孩子的精神需求,更好地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引導家長采用科學的態度面對青少年心理疾病這一社會問題。
“‘后疫情’時代,我們更要關注這一代特殊時期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要建立多維度關懷機制,制訂‘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條例’,打出部門聯動、協同發力的組合拳。”汪育紅提出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以社會專業機構為輔助,以家庭親子教養為支持的“四位一體”心理援助體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保障,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余康生 徐琪琪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