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千古名篇《清明》曾讓池州的杏花村名揚天下。2012年3月,為繼續唱響“千古杏花村”的文化品牌,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建設指揮部,拉開復建杏花村的大幕。2013年5月,作為貴池區政府的派出機構,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管委會正式成立,并正式接手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的建設和管理事務。
十年勾劃,古村再現!黨的十八大以來,貴池區委、區政府加快推進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建設,如今,“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的詩意景觀已初步顯現,杏花村也已成為貴池乃至池州文化旅游的一張“黃金名片”。春看杏、夏賞荷、秋觀葉、冬尋梅……杏花村已成為周邊游客必到的打卡點。截至2022年8月,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累計接待游客618余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4億元。
有花有景 千年古村韻再現
“目前杏花村景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分為三個區,我們今天所參觀的正是目前已開放的民俗文化體驗區部分……”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在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的窺園景點前,導游高楊正帶領游客在現場參觀。自2015年杏花村文化旅游區開園以來,高楊便成為了這里的導游,近幾年來,園區的發展與變化,高楊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我在這里七年,見證了景區從最初的起步成長到現在成熟運營,景區的建設、生態環境都有很大的發展,游客量也是逐年增加。”說起景區近年來的變化,高楊感慨頗深,“景區現在不僅有得看,還有得玩、有得吃,將來還會有得住,有得學,玩一整天都玩不完。”
據悉,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已建成北村口、白浦荷風、牧之樓、窺園等重要景觀景點20余處,游客服務中心、智慧景區、星級旅游公廁、標識標牌等旅游配套設施亦逐步完善,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區游客入園突破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4萬元,而高楊在客流量最大的一天帶了四個旅游團隊。
深秋時節雖已無法賞杏花,但園區內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桂花卻正爭芳吐艷、香氣撲鼻。“園區共種植有杏樹450畝,每年3月這里都是杏花最佳觀賞點。”秋浦生態公司園林園藝中心主任吳勝介紹,為了彌補杏花花期短的遺憾,景區還種植了品種繁多的花卉綠植,讓游客無論何時都能領略到一個有花、有景的杏花村。“目前園區累計栽種各種花草苗木180萬余株,綠化面積60余萬平方米。”
注重品質 發展環保共和諧
隨著園區的發展及游客量的增多,景區污水管網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的矛盾逐步凸顯,污水處理成為旅游區環境治理的一大“痛點”。為此,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管委會痛定思痛,下定決心進行污水管網建設,并對區域內11家臟亂差企業進行搬遷。“從2020年底開始進行污水管網建設,歷時一整年,施工總長度達5.6公里,建成后的污水管網保證整個園區的污水不外泄、不外排。”
據介紹,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先后完成了一期5.6公里雨污水管網、1座污水提升泵站和2座污水處理站建設,并對所有進入自然水體的污水進行截流,生活污水全部集中處理并按一級A標準排放。“保護好‘一河秋浦水’,建設好‘十里杏花村’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景區生態環保工作,實現發展與保護共贏。”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相關負責人堅定地表示。
據介紹,截至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已相繼被列入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區核心區、全國優選旅游項目、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并成功創建國家水利風景區和省級濕地公園、研學旅行基地、體旅產業基地、千年古村落等品牌。這一塊塊招牌及榮譽見證著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前進的鏗鏘腳步。如今漫步在杏花村內,杏樹成林、溪流縱橫、景觀別致,令人流連忘返。
文旅融合 古村擘畫新畫卷
國慶長假期間,位于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項目工程施工現場仍然一片繁忙,工人們正積極搶抓施工“黃金期”,力爭今年12月底完成該項目環境教育及信息中心的主體工程建設。“看著項目一天天推進,我內心也充滿期待,希望項目盡早完工,讓杏花村吸引更多候鳥來此停歇、繁殖、越冬。”安徽杏花村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汪進充滿期待地表示。
據悉,杏花村生物多樣性項目主要分為三大區塊,第一個區塊河岸帶生態修復區,規劃面積約164萬平米;第二大區塊環境教育及信息中心,規劃面積約64萬平米;第三大區塊自然體驗區,規劃面積約550萬平米,集觀賞、體驗、科研、監測、研學、科普等于一體。
“該項目建成后,對園區的景觀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將大大豐富園區的生物多樣性,預計可吸引更多的魚類和鳥類。特別是環境教育及信息中心建成后,將會為杏花村打造研學品牌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汪進介紹,其實,這也是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對于文旅融合發展的又一次嘗試。
當然,文旅融合發展杏花村人一直在探索。近年來,該區持續引進智慧康療小鎮、梅洲曉雪等重點招商項目和入鄉隨食等文創、業態類招商企業。穩步推進休閑度假、親子研學等文旅產業,同時開發“杏花村禮物”文創3大類170余款產品并兩次走進國家會展中心。每年定期舉辦的春耕大典、民俗文化展等活動更是展現出“千年古村”滿載的文化記憶及蓬勃發展的文旅產業現狀。
河岸帶生態修復區完成效果圖。
助力就業 綠水青山更富民
國慶假期,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周邊經營農家樂的葉萍每天都忙得團團轉。“不少游客從周邊城市來這玩,順便就想嘗嘗當地的特色農家菜,我們店里的生意一直都還不錯。”葉萍介紹,每到周末或節假日,來吃飯的客人絡繹不絕,店里忙活不過來,這幾年陸續招了七八個人,都是附近的居民。“農家樂火爆的同時也為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讓他們實現了增收。”
正是看中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的獨特優勢,2016年就在園區附近開起農家樂的葉萍,如今的生意正越來越好。近年來,隨著園區游客量的增多,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周邊的農家樂甚至池城的酒店餐飲業均嘗到了甜頭。如今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周圍,一個個農家樂應運而生,一些原先的居民變身“店掌柜”,敲開了在家門口就業、致富的“大門”,杏花村的旅游富民效應也正進一步凸顯。
園區內,游客在美景中流連忘返,紛紛用相機記錄眼前的“綠水青山”,而在園區周邊,居民們呵護著山水草木,這是他們眼中的“金山銀山”。據介紹,截至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共有1200余名附近居民實現在景區就業。旅游區的建成、發展,讓附近的居民實現了就地就業,并通過棚戶區改造等政策改善了“園中村”居民生活環境,旅游區居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從曾經的一片荒蕪到如今的滿目蒼翠,十年建設發展,十年步履鏗鏘,今天的杏花村正煥發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當下,文旅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正是杏花村的一個新機遇。今后,我們將繼續聚焦‘文、游、醫、養、學’’全產業鏈發展,以文促旅、以旅載文,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全力推動我區文化旅游高質量創新發展。”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孫夢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