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黃山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黃山市住建系統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持續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屯溪城區風貌。潘成/攝
建設理念加快轉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黃山市山水人文底色,突出徽文化本色,弘揚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不搞大拆大建,下足“繡花”功夫,“花小錢、辦大事”。以“國際化、時尚化、精品化、特色化”為引領,啟動黃山市城市更新“微改造、精提升”三年行動,全市計劃實施850 個微改造精提升項目。目前已實施屯溪人才廣場、黃山風景區南大門、屯溪老街、黎陽in 巷等一批項目,高標準建設“席地而坐”城市“徽客廳”,讓歷史街區在“最小干預”中實現“精提升”、激活新業態、呈現新風貌,繪就古風古韻和國際國潮交相輝映的“新安山居圖”,打造極具中國風和國際范的休閑度假旅游新地標,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
黃山市中心城區。程向陽/攝
交通體系日趨完善
通過實施城市道路提升改造,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推進“白改黑”。建成G205 國道快速路、梅林南路、桃花島南橋、黎陽橋和梅林橋,中心城區“一環三片”格局基本形成。實施暖民心便民停車行動,整合城市公共停車管理、調整停車布局,規劃新建公共停車場,“停車難”問題有效緩解。至2021 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道路總里程912.96 公里,建成區道路面積率超15.81%,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達8.34 公里;城市公共停車場停車位21452 個,配建停車場停車位數62341個,路內停車位12064個。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系統開展城市水體生態修復,圍繞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累計完成雨污管網清淤檢測681.55 公里、修復城市雨污管網446.58 公里、新建污水管網151.46 公里,消除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5.5 平方公里。全市各污水處理廠均完成提標改造,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 排放標準,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96.2%。全市縣城以上建成區范圍內未發現黑臭水體。大力實施城區綠化提升工程,均衡布局公園綠地,拓展綠色空間,建成浦溪河生態景觀、南濱江景觀帶等一批大型綠地公園。至2021 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4156.91 公頃,建成區綠地率37.9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8.06平方米。
屯溪新安江畔。潘成/攝
安全韌性切實增強
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成45 個內澇點整治,超過44%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全面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完成了老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實現城區供水100%覆蓋,用水普及率達100%,城市建成區供水管道達1793.82 公里。全面開展城市體檢,查找“城市病”。2021 年城市體檢結果顯示全市城市“健康”等級良好,在生態環境、城市特色風貌、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成效突出。
人居品質不斷提升
持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市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31001 套,累計實施老舊小區改造448 個小區,改造面積875 萬平方米,惠及79282 戶,完成投資約7.6億元,棚戶區和老舊小區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不斷提升,建成運行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實現原生生活垃圾處理“零填埋”。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截至2021 年底,全市城區和黃山風景區、黃山高新區公共機構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屯溪南濱江景觀帶。
屯溪黎陽。
回顧過去,十年來,全市住建(城管)系統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為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城市品質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黃山市住建系統站在新起點,將進一步加快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能級提升,積極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實施城市“微改造、精提升”,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顏值,為黃山市打造“五個之城”和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貢獻住建力量。
大皖新聞記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