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面對疫情的影響和挑戰,長三角地區如何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安晚報、新民晚報、揚子晚報、錢江晚報采訪四地專家學者,共同建言獻策。
創新優勢轉為產業優勢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劉慶建議,通過科創賦能,加快推動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
把上海的創新優勢,變成面向內循環的產業和經濟優勢。上海及長三角的技術在中西部地區擁有很大市場,未來長三角國創中心更大的機會可能在國內更廣闊的地區。
以系統的政策供給和制度創新,賦能長三角技術創新和發展。長三角國創中心要從全國范圍構建一個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和產業需求于一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征集產業的技術需求,特別是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的技術難題,為上海打造研發產業提供市場和訂單。
創新人才集聚長三角,長三角才有未來。進一步完善城市建設,繼續吸引優秀的創新人才集聚。雖說道路很長,但一定要堅定做好人才引進這件事。
補鏈暢鏈帶動產業集群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柳建議,現階段穩經濟、促發展是長三角當務之急的重任。
“長三角地區要深度推進合作。建立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確保交通物流和產業鏈的通暢,尤其聚焦長三角優勢產業,以及對供應鏈有突出影響的產業。”陳柳表示。
保持和提升創新能力,不能只看短期數據,還要重視發展的長期“土壤”。在穩經濟的同時,保持和提升創新能力不容忽視,上海是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創新源頭,要實現長期發展,需保證創新的要素、資源無“梗阻”。
讓上海的創新輻射帶動長三角其他城市的發展。形成長三角經濟發展利益共享集群,例如一些以科研為主導的初創企業,在上海張江有一間實驗室做研發,在產業化過程中可將生產線建在蘇浙皖,實現多方共贏。
破壁除障激發市場活力
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指出,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是法律制度規范、市場體系建設和政府公共服務三方面的一體化。
“制度一體化是保障規范和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重要的基礎。”范柏乃說,市場一體化——長三角的市場不能是分割的,要通過物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動,形成一個區域的大市場。哪里市場需求多,資源、人才就可能往哪個地方流動。公共服務一體化——這是未來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構建大市場實現一體化。
疫情防控是經濟增長的最大變數,也是穩定經濟大盤必須解決的問題。疫情防控措施要杜絕加碼現象,只有實現了正常出行,才能保障人員、物資、資金、信息的順暢流動,而這些恰恰是企業發展最基本的要素。
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
“應對疫情挑戰,我們首先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信心,加快經濟恢復重振。”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秘書長徐甲甲直言: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上海、杭州、合肥、蘇州等城市均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滬浙蘇皖更是協同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具備良好的政策支持、產業環境、人才優勢、豐富的應用場景等,長三角具備人工智能深度落地的土壤,目前人工智能發展水平提升迅速。
徐甲甲認為,應依托產業鏈聯盟等重要平臺,推進長三角產業協同創新互動機制,最大限度破解行政區劃的障礙,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吸引創新資源在區域內轉移轉化。
建立政策互動機制,推動長三角各省市根據各自功能和任務調整產業發展規劃計劃,并互相對接統一,積極爭取示范試點政策在長三角重點區域內疊加發力或推廣借鑒。建立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建立長三角科技專家庫、信息資源庫、科研數據庫及大型實驗儀器設備、關鍵技術創新平臺開放共享共建機制。建立市場開放機制,建立長三角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服務)采購平臺。
新安晚報記者 陳牧 葉曉 劉旸 新民晚報記者 呂倩雯 毛麗君 揚子晚報記者 劉麗媛 見習記者 梅方瀅 錢江晚報記者 朱麗珍 采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