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蕪湖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設人民城市,堅持走改革創新、產業立市之路,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城市綜合實力快速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構筑立體交通,打造品質城市
十年來,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蕪湖城市面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經過拓寬改造和快速化改造,現在的二環路不僅是蕪湖市風景秀麗的景觀大道,也極大滿足了城市規劃和土地開發的需求。2020 年9 月,長江三橋全面建成通車,蕪湖跨入“高鐵時代”。2021 年,軌道交通1 號線、2 號線先后開通運營,蕪湖邁入“軌道交通時代”,成為全國首個以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為主干線路的城市,極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質,增強了城市綜合競爭力,十年來,該市累計實施國省干線公路重點工程新改建項目32 個,新改建二級以上公路317 公里,總投資103.5 億元;累計實施普通國省干線公路路面養護大中修工程106項、783公里,完成總投資14.5億元。
蕪湖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如今蕪湖港已經成為“皖貨出海”的重要大通道。2014 年,蕪湖港完成吞吐量1.08 億噸,成為安徽第一個億噸大港;蕪湖港口集裝箱量于2019 年一舉突破100 萬標箱大關;2020 年蕪湖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獲批,成為安徽唯一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2021 年開通蕪湖-日本快運航線,成為省內首條外貿快航班線。
2021 年4 月,蕪湖宣州機場建成通航,目前已開通30條航線,通達25 個城市,初步實現“北連京津冀、南通珠三角、連接西部重點城市群”的航線網絡布局。
經過十年發展,蕪湖市已經構筑起全方位立體化交通格局,形成集公路、鐵路、軌道、水運、航空于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經濟增長
十年來,蕪湖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展含技量顯著提高。該市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雙雙突破1000 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連續十年保持全省第一,城市創新能力居全國創新型城市第25位。
2021 年,蕪湖市成立全省首家人才發展集團,出臺“紫云英人才計劃”,以一系列含金量十足、誠意滿滿的人才招引政策增強城市吸引力。全年共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74 個、領軍人才150 人、高端人才1500 人,吸納3.3 萬名大學生在蕪就業創業。
十年來,蕪湖市先后獲得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一批“國字號”招牌,城市創新能力在安徽乃至長三角創新版圖中的優勢地位不斷鞏固。
2021 年,蕪湖市經濟總量突破4000 億元大關,達到4302.63 億元,并以11.6%的增速,在長三角41 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經濟快速增長、發展勢頭良好,為蕪湖真正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第二極,建成名副其實的省域副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蕪湖制造”邁向“蕪湖智造”
“WUHOO,起飛!”借助近兩年網絡諧音梗帶來的熱度效應,蕪湖在匯聚社會關注的同時,也在用自身發展回應大眾對“蕪湖”的期許。
2013 年,蕪湖市開始大力發展航空產業,如今基本實現從航空整機及零部件制造、航空運輸到航空培訓的產業鏈上下游全覆蓋,擁有通用整機、無人機、發動機、航電系統、航空維修等鏈上企業180 余家,蕪湖航空產業園成為國家首批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
同樣,蕪湖市機器人產業,用十年時間建成了全國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集聚上下游產業鏈企業200 多家,年產值近300 億元,形成工業機器人本體強勁、服務機器人多元發展、關鍵零部件打破國外壟斷、系統集成覆蓋廣泛的全產業鏈發展態勢。
2021 年3 月,蕪湖在全省率先發布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及標桿示范培育行動實施方案,推動“蕪湖制造”邁向“蕪湖智造”。其中,通過培育100 家標桿示范企業,鍛造全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開路先鋒”。
2022 年2 月,“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全面啟動,“蕪湖集群”位列全國10 大數據中心集群之一,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核心生產力。當前,蕪湖正在加快構建“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盾”協同發展的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創新體系,力爭把“蕪湖集群”打造成為全國十大集群中的先行者和示范區。
展望未來,一個經濟發展高質量、城鄉面貌高顏值、生態環保高標準、改革開放高水平、社會治理高效能、人民生活高品質的現代化蕪湖必將成為現實。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孫芮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