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300多米管道,你們檢測出30多個破損點,這數據不準吧?” 安徽皖能天然氣工程有限公司腐蝕控制實驗室負責人孔鐵成面對質疑,沒有立即反駁。管道被挖出后,管道的破損狀況顯而易見,甲方才對檢測結果表示信服。
1991年出生的孔鐵成,如今是一名“管道醫生”,他知道,天然氣管道安全至關重要,他所在的腐控實驗室始終用工匠精神對待每一次任務,這支不懈奮斗的90后年輕團隊,也一直在用初心、耐心、細心,穿越荊棘,書寫最美青春。
腐控實驗室成員(右)王子昂和外委單位人員一起在野外開展檢測工作。
負重前行,300米管道檢測出30多個破損點
被質疑的那次檢測任務,由腐控實驗室與另一單位共同承擔,全程需檢測180多公里鋼管和260多公里PE管。“有一天早上,一段300米的管道檢測,花了我們團隊2個多小時,而在平時這只需20分鐘就夠了。”孔鐵成說,原來,他們在現場發現DM管道檢測儀持續顯示管道破損,一刻也不敢大意,便手持設備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挪動,反復確認,最終檢測出30多個破損點。
“我們所有的檢測結果都是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因為只有在管道正上方,才能檢測出最真實的數據。”孔鐵成說,為了追求這份“真實”,腐控實驗室成員總是隨身攜帶10多斤重的DM管道檢測儀和隨身物品,穿越崎嶇難行的山區,用腳步丈量管道里程。
在采訪中,孔鐵成說,為了檢測天然氣管道,常常要穿越崇山峻嶺中的坎坷、荊棘,偶爾還會遇到毒蛇、野豬夾子。往往一趟下來,團隊成員的臉上、手上、腿上都滿是傷痕。
已經運行16年的天然氣蕪銅支線的一段被掩埋在雜草、竹林之間。開展檢測工作時,團隊先進行分工,一人走在前面撥開植被,用身體硬生生擠出一條“窄道”;另一人拿好檢測設備等物品緊跟其后,交替位置緩慢前行,艱難開路檢測。
天然氣宣城—寧國—黃山支線管道蜿蜒于崇山峻嶺中,部分“路段”坡度達到70度。進入山區檢測管道,不只考驗技術水平,更考驗心理承受能力。行走在山林間,各種動植物都有“殺傷性”。“我們全副武裝,檢測的時候基本上只有兩個眼睛加上幾根手指頭露在外面。”孔鐵成說,即便是這樣,在去年冬天,團隊成員前往檢測時,仍被刺藤倒鉤,扎進皮膚。
腐控實驗室成員金立棟。
穿越荊棘,90后“管道醫生”團隊書寫青春
腐控實驗室成員主要是孔鐵成、袁菩、閆黎明以及兩名實習生。從“90后”的開頭到“90后”的尾巴,這幾名年輕人年紀都不大,但在省天然氣公司1500余公里的天然氣管線上,他們就是最可信賴的“管道醫生”。“大家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從白白凈凈變得黢黑黢黑,還傷痕累累,不過這也是我們的功勛章吧。”孔鐵成笑道。
檢測不停歇,創新不止步。腐控實驗室還主動承擔天然氣管道雜散電流干擾防護的課題研究工作,致力于減少雜散電流對天然氣管道產生的沖擊。2020年8月,團隊成員前往廣德進行交流干擾防護工作,成功將該處“強干擾點”的數據由排流前的20多伏降低至7伏,達到相關規范排流標準,標志著腐控實驗室該課題研究首次應用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腐控實驗室斬獲一級《中國防腐蝕施工資質證書》及《中國防腐蝕安全證書》,取得國內腐蝕企業最高資質。依托該資質,腐控實驗室還首次在省外拓展業務,接手沛縣港華高壓管道陰極保護施工項目,推動檢測業務“走出去”。
腐控實驗室團隊。
平均每年為省天然氣公司排查出大約40個天然氣管道隱患、累計完成2000多公里管道檢測項目……這份腐控實驗室成績單背后,是這支年輕團隊的不懈奮斗,是他們在用初心與汗水,穿越荊棘,書寫青春。
程果儀 李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