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安徽向您報告
2020 年,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入梅以來,安徽出現多輪強降雨,作為當時汛情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境內長江、淮河干流全線超警戒水位,王家壩閘時隔13 年再次開閘蓄洪。2020 年8月18 日至21 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安徽考察調研,先后來到阜陽、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災一線、農村、企業、革命紀念館等,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和防汛救災一線人員。
在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安徽考察調研一周年之際,2021 年8月18 日起,本報推出《總書記,安徽向您報告》,沿著總書記考察安徽的足跡,回訪當時的親歷者、見證者,看看各地的新變化、新風貌。
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車間內,趙大姐正在縫紉機旁忙碌,當地黨委政府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馬鞍山市堅持生態優先,勇當長江大保護的模范生,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際行動保護好長江,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綠色含量”。合肥市當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開路先鋒”,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社會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全省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在加強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讀者關注“人大評議”
安徽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將舉行評議大會,對省教育廳廳長陳賢忠、省財政廳廳長朱玉明、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進行工作評議。這一消息,引起了本報記者的新聞嗅覺。
廳局長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政府部門的“一把手”,承擔著組織和引領所在部門改革和建設的重任。2004 年10 月,本報先后推出《本報專訪“答卷”廳局》《與教育廳長面對面》《評議之后》《讀者關注“人大評議”》等系列報道,得到普遍叫好。
“是否還有一些工作,讓你覺得還有待進一步努力?”“針對用不斷更新的高科技進行考試舞弊的行為和動向,請問教育廳采取了哪些措施?”本報記者專訪省教育廳廳長陳賢忠時,將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一“拋”出,十分具有針對性,陳賢忠則一一“接招”,對大家關注的問題一一作答。
這組系列報道既充分發揮了媒體輿論監督的功能,也滿足了廣大讀者的知情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中國紅:我的1949
在新中國成立60 周年之際,2009 年3 月到10 月,本報聯合全國30 多家報網媒體推出《中國紅:1949》大型系列報道,拉開了國慶報道的序幕。
無論是沿著英雄的足跡“重走英雄路”,重溫千里躍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的點點滴滴;還是航拍“空中看安徽”,用鏡頭記錄著城市的改變,我們用真實的文字、圖片,記錄新中國成立60年的驕傲與驚嘆。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09 年“十一”期間,本報派出強大的記者陣容在天安門廣場見證國慶大典,尋找國慶慶典中的安徽印記。受到胡錦濤接見的安徽打工者子弟譚鑫、空降兵方隊里的阜陽“姚明”、安徽省安凱車橋公司生產制造的彩車……通過記者的筆觸,一個個“安徽元素”和“安徽面孔”似乎讓讀者親臨閱兵現場,為安徽同胞叫好,為祖國叫好。
百姓點將臺
1995 年11 月23 日,本報經濟部推出“百姓點將臺”,通過點將的方式在政府官員和百姓中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問題。合肥市教委主任何炳章、合肥市副市長朱維芳等先后被“點將”。
眾所周知,報紙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一些讀者在來信中反映的問題雖然不大,可就是遲遲解決不了,為了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為老百姓辦點實事,也為了增加政府辦事的透明度,“百姓點將臺”應運而生。
對普通百姓,“點將臺”懷有一顆真誠之心,您的困難和煩惱可以在這里傾訴;對政府及有關部門,“點將臺”抱有殷殷期望之情。本報當好聯系百姓的橋梁和紐帶,努力服務百姓的生活需要,幫助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糾紛,很好地詮釋了“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的辦報宗旨。
共話長三角一體化
南京到合肥49 分鐘、上海到嘉興27 分鐘、杭州到黃山1 小時33 分鐘……長三角人的生活圈正隨著路網的密布和提速不斷縮小,但長三角人的夢卻隨著生活圈的縮小而越做越大。
2022 年8 月17 日,本報聯合新民晚報、揚子晚報、錢江晚報等長三角省級晚報開展聯動采訪,推出《共話長三角一體化》報道:《雙城同頻,一體化一起說》,通過對話雙城工作生活的長三角人,感受一體化帶來的新變化;《攥指成拳,應對疫情這一“變量”》,邀請滬蘇浙皖四地專家共話長三角加快經濟恢復與重振。
在長三角主要領導人座談會召開之際推出這一報道,不僅擴大了本報的影響力,也提升了美譽度。
中德總理合肥行
“您好,歡迎你們來到中國。”本報記者一句地道的德語,引起了德國記者的注意。這是發生在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強總理陪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合肥學院參觀時發生的一幕。
2015 年10 月29 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開啟了第8 次正式訪華行程。10 月30 日,李克強總理陪同默克爾在家鄉安徽訪問。其間,他陪同默克爾到合肥學院參觀,并共同出席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會議。
本報記者早早來到現場等候,有過德國留學經歷的本報記者陳牧,在與德國媒體同行交流的過程中以流利德語,技驚四座。德國科隆市RTL 電視臺記者特意向她提問對兩國總理合肥行的感受,在聽到陳牧的回答后,“德國同行”向本報記者表達了感謝和贊嘆。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在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的友誼大道上,一座低矮破舊的茅草屋被保留下來。1978 年冬,就是在這座茅草屋里,18 位小崗村村民簽下了一份包產到戶的“生死契約”,按下18 枚鮮紅的手印,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2018 年5 月,本報開設“40 年改革領跑路”專欄,關注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每一段值得記住的奮斗史,致敬奮進的新時代。那些曾經推動歷史進程的事件,那些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那些感動過我們的人,依然在歷史的年輪中熠熠生輝。
一直到當年年底,本報又相繼推出“40 年改革風云路”“ 40 年改革風云路獲得感”“致敬貢獻者——改革開放四十年風云人物錄”“大湖潮涌云起名城——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等欄目,營造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氛圍和氣勢。
讓合肥的東方亮起來
2001 年12 月2 日,本報推出“讓合肥的東方亮起來”系列報道,濃墨重彩地報道省城區域經濟的發展。
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后,合肥東部城區發展逐漸變緩,一度被貼上了“ 老工業區”“污染嚴重”等標簽。曾幾何時,這里所創造的產值在合肥市堪稱“三分天下有其二”,
隨著合肥市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富民強市”的戰略決策,加大投入,盡全力支持東部快速發展。
這一背景下,新安晚報推出“讓合肥的東方亮起來”系列報道,帶領大家走進、了解東部城區,并探討其優勢及未來發展方向,開創了本報主旋律報道的新方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