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旌德的高聲杰,今年50歲,從小“放牛”的他,成年后,以跑班車為生,一跑就是幾十年。后來,因為高鐵開通了,客源減少,高聲杰尋思著轉行,但沒想到這一轉,又轉回到小時候的“放牛”生活。2016年,高聲杰看中家鄉旌德黃牛的前景,創立了旌德縣紅金山家庭養殖農場,專業養殖旌德黃牛,六年來,靠著拼搏與奮斗,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班車司機跨界轉型,養起了“旌德黃牛”
提起養殖旌德黃牛,高聲杰說“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己也沒想過,過了不惑之年,還會從頭開始創業。 “我原來一直跑旌德到合肥的班車,后來高鐵開通運營,客運班車客源少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旌德黃牛好養,可以試試。”
高聲杰是旌德當地農村人,從小就放過牛,盤算著“也有點經驗”,再加上跑了幾十年的班車,高聲杰也攢了一些積蓄,在思慮之后,決定投資養牛。
2016年,高聲杰一次性投資了300萬元,成立了旌德縣紅金上家庭養殖農場。 “花了100多萬蓋了兩棟牛舍,又花了100多萬,買了大大小小的80頭旌德黃牛,當年屠宰了20頭成年牛就賺了50余萬元,效益還可以吧。”高聲杰的“第一筆賬”就是盈利,這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
2017年,高聲杰擴大了養殖規模,他到周邊農戶家中買來了100頭大大小小的旌德黃牛,加上原來余下的三十多頭,第二年,一下子養了130余頭旌德黃牛。逢節假日,是屠宰銷售的良機,2017年,高聲杰的養殖場共銷售50余頭旌德黃牛,又賺了100多萬元。這讓高聲杰嘗到了旌德黃牛的養殖甜頭。2020年,高聲杰在旌德縣畜牧局的建議下,還做了儲污池、堆糞場,購買了抽渣車等資源化利用設備,并流轉了300畝農田、2000畝山場用于消納牛場產生的糞污進行資源化利用,發展循環農業。
2021年,高聲杰的農場被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授予省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省級標準化示范農場稱號。如今,高聲杰的家庭農場養殖量已達300余頭,每年出欄也有百余頭。 “旌德黃牛是我們當地土品種,肉質好,比市場上賣的外地牛好吃。”高聲杰說,自己養殖的旌德黃牛銷售也很方便,旌德當地就是主要市場。
希望發展旌德黃牛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
2019年,旌德黃牛被農業部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讓高聲杰既驚喜,又欣慰。 “保護‘旌德黃牛’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旌德黃牛是經過旌德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長期選育而成的地方品種,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旌德人的寶貴遺傳種質資源,況且它好養,吃的是山上的野草,喝的是山上的山泉水,不用添加劑,品質好,味道好。我們這的老人一個人養十幾頭牛是不成問題的,又能帶來老百姓致富增收。意義還不大嗎?”高聲杰提起旌德黃牛的保護,非常興奮。
平時,高聲杰有空常往縣畜牧局跑,積極參加局里組織的培訓班。2022年,高聲杰積極加入新組建的旌德黃牛產業協會,還被會員推選為副會長。
高聲杰知道旌德黃牛的優點,肉質好,適合放牧,抗病力強,幾乎不生病,但也很清楚它的缺點,“就是長得慢,相對效益不高,與雜交牛相比,價格也上不去,這是旌德黃牛保護與發展的瓶頸。”
高聲杰透露,旌德縣已經制定了旌德黃牛產業發展規劃,他相信,未來會更好。 “只要價格上得去,我計劃再流轉水田500畝,山場5000畝,養殖旌德黃牛1000頭,發展旌德黃牛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
大皖新聞記者從旌德縣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了解到,近年來,旌德縣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打造旌德黃牛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基地,著力提高旌德黃牛綜合生產能力,切實抓住產業興旺的“牛鼻子”,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2021年,全縣10個鎮存欄10頭以上的養殖戶314戶、百頭以上的10戶,肉牛出欄0.8萬頭、存欄1.97萬頭,黃牛產業占全縣一產的30%以上,全縣黃牛產業呈整體推進、穩步發展、持續向好態勢。
邱孝青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