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全市162家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連續舉辦五屆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歌曲《九拐十八巷》《家風謠》等作品榮獲安徽省群星獎,霍山、金寨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紅28軍重建會議舊址、佛子嶺水庫連拱大壩入選第八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年來,六安市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獲得蓬勃發展,書寫了“詩與遠方”。
文化項目涌現一批“網紅”和“最美”
記者了解到,在文化事業發展上,六安市一直努力穩步提升,“網紅”和“最美”不斷涌現。目前初步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六安市圖書館、市文化館正式啟用并成功運營,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六安市圖書館成功入選全省“十家最美圖書館”,而且,六安市政府探索實施的“管辦分離”的社會化運營模式先后被中央文改辦、中央深改辦專報介紹。
經過努力,全市162家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9%。累計舉辦“社區一家親 文化進萬家”等各類品牌群眾文化活動2.5萬余場次,放映公益電影25.5萬余場,連續舉辦五屆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建成數字農家書屋1848個,更新出版物超56萬冊。扶持、創作了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歌曲《九拐十八巷》《家風謠》等作品榮獲安徽省群星獎,歌曲《家在淮上》、小品《紀念碑》登上全國群星獎舞臺,創排了《大別山之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一大批現實題材廬劇和黃梅大戲。全市有線網絡完成整合,有線電視用戶約16萬戶,市、縣(區)城市有線覆蓋率100%。全市印刷企業數量達200多家,出版物發行單位數量突破400家。
文旅產業發展成果令人“津津樂道”
經過多年全力全面發展,六安市文旅產業規模逐步壯大,成果顯著。全市接待游客量由2012年的1500萬人次增長到2021年的422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由2012年的95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37億元。擁有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2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4個,霍山、金寨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連續實施了3輪旅游重點項目三年行動計劃,謀劃各類文旅項目1000余個;新建、改建旅游廁所600余座,2017年榮獲全國“廁所革命優秀城市獎”。
不僅如此,該市還規劃建設了大別山風景道、山湖大道、中國紅嶺公路、九十里山水畫廊等一批旅游風景廊道,海洋大世界、悠然藍溪、龍津溪地、虛谷溫泉、八灣堂民宿等一批旅游景區(點)和接待設施,發展農林采摘、民宿、研學等鄉村旅游經營單位2000余家,鄉村旅游游客占每年游客比重超過60%,已成為我市旅游業的重要增長極,累計帶動約10萬人脫貧。2020年,霍山縣陡沙河村、堆谷山村和金寨縣小南京村、漁潭村4村的旅游扶貧模式成功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100案例。2020年底,全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48.69億元,較2013年增加20.59億元。
深挖“紅色基因庫”保護優秀文化遺產
據了解,六安市在過去的十年間累計爭取各級資金約3億元,實施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文物保護等項目260余個。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近80個,出土文物1萬余件。紅28軍重建會議舊址、佛子嶺水庫連拱大壩入選第八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入選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
據悉,全市現有國保單位7個、省保單位59個、市保單位83個、縣保單位248個,一般文物點518個,其中,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275個。建立并完善非遺四級名錄,市級以上非遺名錄項目達到67項、代表性傳承人84人。對國家和省瀕危項目進行搶救性記錄,拍攝市級非遺視頻紀錄片7部,出版了《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建立市級以上非遺傳習基地22家,申報省級非遺工坊3家。
“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走出去邀進來
在文旅品牌宣傳上,六安市采取以六安為中心,以高鐵、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線為紐帶,走出去——開展全方位精準化文旅宣傳營銷,先后在長三角、合肥都市圈以及皖北等地舉辦以“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為主題的旅游推介300余場次;同時,該市還請進來——邀請媒體、旅行商來六安采風踩線5000余人次。持續舉辦“四季賞花 四季采果”、春游江淮請您來等系列品牌活動。
“千里躍進、將軍故鄉”為主題的紅色旅游線路被評為國家級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等9個紅色景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獨山革命舊址群等15個紅色景區被列入省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六安市已成為華東、華中地區重要旅游目的地。
此外,六安市還積極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和文旅行業誠信和信用體系建設,天堂寨、萬佛湖景區入選省旅游服務質量標桿單位,28家企業入圍“安徽旅游誠信品質榜”。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