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8月24日,在郎溪濤城鎮紅星村種糧大戶楊宗成的田邊,他看著流進自家再生稻田里的水,笑著說“有了水,今年再生稻收成有保障了。”楊宗成種的再生稻正處于今年第二個生長期,卻遭遇持續高溫干旱,眼看二茬稻旱情嚴重,村里幫他引來郎川河水,讓他家的再生稻得到了及時澆灌。楊宗成說,這得益于當地保豐圩的提水站。
據悉,保豐圩是位于郎溪縣濤城鎮的萬畝大圩之一,是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灌溉難始終是制約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瓶頸”。去年,濤城鎮黨委政府提前謀劃,充分利用冬季小農閑時節,投資40萬元新建了田興提水站,投資10萬元完成了小場提水站泵站技改工程,解決抗旱“死角”灌溉問題。
走進該村田興提水站,機械轟鳴,只見寬闊的河面上,3根汲水管道直插河床。水進入提水站后,變成一股強勁的水流涌入圩內的主灌渠。“為了抗旱保收,這個提水站24小時不間斷作業,將河里水抽上來經過溝渠到泉溪塘,再經過村里主水渠道,將水送到圩內各處。”濤城鎮紅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建樹說,該提水站已經連續工作了20天,每天可以向保豐圩溝渠提供7200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
位于保豐圩內的濤城鎮紅星村,在做好提水灌溉的同時,還積極組織群眾及時清淤、搶修水毀溝渠,堵住小農水利設施“跑冒滴漏”,將增水、保水、節水各個環節有機融合、同步發力,為減輕相鄰“兄弟”村的抗旱壓力,該村還積極配合管村村,引水至管村干西提水站,通過2級提水,有力地保障了管村5個村組1000多畝農田的生產用水。“眼下正是水稻抽穗灌漿期,要不是鎮、村干部全力幫助,引來了‘救命水’,今年怕是要減產大半。”看到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向自家的稻田,管村種糧大戶李宏兵笑著說。
近年來,郎溪縣不斷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隨著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的不斷完善,蓄水和灌溉效用日益顯現,并在當前的抗旱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止8月23日,郎溪縣各地已持續投入泵站239處,機動抗旱設備3406臺套,設引水管道16892米,裝機容量共計15501.5千瓦,投入抗旱人數1.63萬余人次,累計澆灌農田76.12萬畝次。
余克儉 何龍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