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我們從村民手中流轉了880畝稻田,但今年損失很大,五六百畝水稻田干枯。”近期以來,池州青陽縣丁橋鎮官埠村種糧大戶汪衛國常常滿面愁容。據汪衛國介紹,由于這些稻田大多位于丘陵地區,平時多靠山塘水灌溉,“一個月前,好多山塘就干枯了,好在鎮里、村里積極幫我們引水抗旱,現在我們是能搶一點是一點。”
近日的一天下午,受益于人工增雨作業,久未降水的青陽縣丁橋鎮官埠村一帶落下急雨。降雨前,在官埠村馬圩抗旱站,一臺大功率水泵正在從七星河一處筑壩內抽水引入農田區。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部分河段河水已近底。
“下這點雨解不了遠渴,周邊不少小二型水庫都干枯了,馬上都無水可放了,我們現在只優先能保村民的生活用水。”丁橋鎮官埠村黨委書記吳凡現場告訴記者,7月初以來旱情就逐漸加重,目前全村有近5千畝水稻受災,有五六百畝水稻絕收。“為了抗旱保苗,我們向縣農水局借來了大功率水泵9臺,以及1千多米管道和2千多米電線,從七星河內抽水保苗。”。
青陽縣丁橋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洪流介紹,旱情發生后,當地想方設法抗旱保苗,“七星河丁橋段已設有8處建壩截流點,同時,鎮里還加大力度對一些水溝、山塘清淤擴挖引水。”洪流介紹說,為了保水,當地相關部門還組織力量從青通河“五級提水”,“即層層筑堤引水,總落差近10米,全程4.5公里左右,雖然很費力,但畢竟能解決周邊村民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
“今年的旱情確實少見,7月初以來,青陽縣境內有效降雨嚴重偏少,對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生長均有較大影響。目前,我縣流域面積最大的流河——七星河部分河段水位已非常低。”8月21日,在池州青陽縣丁橋鎮官埠村的抗旱現場,青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吳意介紹,旱情發生后,該縣各級干部群眾正在全力組織搞旱保苗,盡最大可能將旱情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記者從青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獲悉,旱情發生后,青陽縣高度重視抗旱保水保生產工作。縣鄉兩級共投入抗旱資金2000余萬元,打井淘井172口,河道新建臨時攔水堰壩30座,引水渠道清淤、疏浚65余公里,架設引水管道50余千米,保證輸水暢通。廣大干部群眾不等不靠,積極行動,全縣抗旱保苗面積45.1萬畝次,灌溉面積44萬畝次。暫無人飲水困難情況發生。
“我們將把抗旱作為當前的主要任務,通過協調調度閘站攔壩蓄水、開挖農用機井等措施,最大限度蓄水找水抗旱;同時分類指導減少損失,根據旱情和播種時限要求,重點保障孕穗——抽穗期水稻及其他農作物抗旱用水;其次確保3萬畝再生稻頭茬收割后水源。”青陽縣防指相關人員介紹,為將旱情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相關部門還將加強與種植戶溝通,引導他們做好補種改種工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