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8月16日上午,淮南室外氣溫回降到攝氏28度,局部地區也開始降起小雨,較前段時間的高溫干旱天氣相比,人們感到舒適了許多。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天的降雨與一群“追云人”有關。
記者了解到,連日的高溫干旱影響到壽縣田間作物生長,8月12日,壽縣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啟動了氣象災害(高溫)Ⅲ級應急響應,要求各鄉鎮、縣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立即轉入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狀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檢查火箭彈。
“我們組織了2支人工降雨隊伍,一支在窯口鎮固守,一支根據云層開著作業車機動,選擇合適時機和流動作業點發射火箭彈,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壽縣氣象局副局長劉悅告訴記者,8月16日上午7時09分、8時03分,根據云層監測達到人工降雨條件,分別在壽縣保義鎮、窯口鎮向相關部門申請空域,利用短暫的2分鐘窗口期發射了第一輪8枚火箭彈,火箭彈的射程有7-9公里,在飛行過程中自動播撒催化劑,飛行末端自動打開降落傘緩慢回落,減少火箭彈殘骸給群眾造成傷害。
準備出發。
“我們從昨天就開始準備了,淮南市區和壽縣、鳳臺縣共出動了5支隊伍實施人工降雨。”淮南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沐賢俊告訴記者,從8月15日晚上開始,他們就實時監控天氣云層變化,并來到淮南市潘集區古溝鄉駐守,一直到清晨6時12分,云層條件達到,才發射了火箭彈人工降雨。
安裝火箭彈。
記者了解到,人工增雨并不是憑空造雨,而是天空中要有適合開展作業的云團,利用云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云中撒播降雨劑(鹽粉、干冰或碘化銀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人工增雨只能引導云層盡快產生降水、更多產生降水,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合適云層情況下是不能實現“人工降雨”的。
火箭彈發射瞬間。
“今天的人工降雨量不是很多,下午看情況準備再實施一次。”淮南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沐賢俊介紹,人工增雨要符合4個條件:作業區云厚至少要2千米-3千米、云底高度2千米以下、云的面積達到幾十平方公里和有一定上升氣流的云。太薄和面積太小的云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小云滴,相當于無米下鍋。云底太高也會導致雨滴還未降落到地面就在空中蒸發了。氣象部門將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根據天氣條件情況,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