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孟剛,安徽醫科大學藥理學博士,現為安徽醫之本司法鑒定所負責人、安徽省司法鑒定協會會長。20余年來,他參與死亡案件鑒定2000余件,切實為維護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做出積極貢獻。他還獨創了“融合醫鑒法”,將司法鑒定人所具備的“醫療、鑒定、法律”知識結構有機結合,踐行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要求。
多學科融合背景,提出“融合醫鑒法”
“融合醫鑒法,服務于社會”是安徽醫之本司法鑒定所的質量方針,也是孟剛對所里工作人員的要求。在孟剛看來,一個合格的司法鑒定人必須要具備扎實全面的醫學知識、法學知識和鑒定學知識,鑒定才能夠客觀公正。
“法醫學是‘法’字當頭,一個案子的性質和鑒定標準也好,都涉及到法律相關規定。”孟剛說,“鑒定應用更多的是醫學知識,把醫學和法學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鑒定學知識。”
作為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尸檢工作委員會組長、病理學碩士、藥理學博士,同時還具有法學碩士的學習經歷,這一獨特理念的提出既來源于孟剛多年的工作經驗,也得益于他的不懈努力。
“我學醫出身,2001年博士就畢業了,教授也升完了,我在介入案件時發現法律知識對我們非常重要。所以就在2002年安徽省法官學院組織下前往南京大學攻讀法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孟剛表示,3年時間里,他對法學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認知,這段被人笑稱為“教授博士來讀法學碩士”的經歷為他之后從事司法鑒定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用事實還原真相,用真心關懷群眾
作為一名司法鑒定人員,孟剛參與鑒定的工作不僅有大量的疑難案件,還有很多持續時間更久、處理起來同樣復雜的上訪案件。盡管案件的性質不同,但孟剛堅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切實維護司法公正,踐行公平正義。
2011年在銅陵市的普濟圩農場地方曾經發生過一起案子,一個漁民從水里打撈出一堆用被單包裹的尸骨。“銅陵市公安局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一直沒有線索,后來我根據骨頭及殘留組織的特點判斷出這是一具燒傷的尸體,考慮到骨頭的斷端凝固,我指出天氣一定很冷,作案時間是冬天。”孟剛回憶。
后來,警方根據孟剛的建議查找1月份的天氣情況,最后發現一月份下半旬出現過零下六度的氣溫。在確認死亡時間后,警方又經過DNA比對成功鎖定被害人身份,并迅速抓到了犯罪嫌疑人,其交代的作案手法和作案時間與孟剛推斷的完全一致,通過細節還原真相則得益于他扎實的司法鑒定基本功。
在司法鑒定的諸多程序中,孟剛認為最不容易的是和當事人及其家屬溝通,“他們可能會用通俗、非專業的想法看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科學地介紹,解答法律問題,可能就會解開他的心結。”
2019年5月初,一位精神病患者在某精神病院死亡,家屬認為醫院毆打患者致死便報了案,經過報案、刑事自訴案件受理、審理、撤訴等一系列法律流程,當地政府及政法部門多次調解,依然沒有找到妥善處理該案件的途徑。
“我們聽完整個案子后,首先從法律上給他介紹情況,告訴他如果證據不足,那刑事案件是走不通的。所以我們建議走民事訴訟。”孟剛告訴記者,他們在重新做了尸檢后調取了精神病院的錄像,邀請派出所民警、醫院代表及死者近親屬到鑒定所共同觀看,對住院期間是否存在毆打、是否存在毆打損傷及死亡前表現進行確認,最終確定死者死亡與毆打無關,并判定醫院存在醫療過錯予以賠償。事后,當事人送來一面印有“正義之手,公正之心”的錦旗表達感激之情。
堅持潛心研究,以理論促實踐
除了從事司法鑒定工作,孟剛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相關理論,用理論研究推動實踐發展。
“因為法醫學還需要創新,有很多問題是目前的方法不能解決的。”孟剛舉了一個通俗的例子,這也是他和團隊用了近10年的時間做的一項研究。“司法鑒定比較典型的是看脾臟損傷時間,比如別人昨天打了我,這樣近期的容易判斷,但如果是上個月或者兩個月以前打的,現在破裂了,問題就更復雜了。”
為了記錄不同時期脾臟損傷的特征并應用于實踐,孟剛和團隊經過大量類似案件材料積累并進行動物實驗,對手術標本進行損傷實踐分析,發表了“脾臟破裂時間推斷”的研究成果,該課題2017年獲公安部科技三等獎。
“很多爭議不是用你一般的常識能判斷的,需要專業人士介入,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孟剛表示,這就是司法鑒定工作的意義,作為一名將“醫療、鑒定、法律”知識結構有機結合的鑒定人,他今后將不斷“融合醫鑒法,服務于社會”,用實際行動詮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康世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受訪者供圖)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