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5800年前的“城市”,為何在500年后突然消失?精美的玉人、玉龍、玉鷹、玉豬背后,埋藏著什么樣的秘密?今天(7月25日)上午10:30起,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的直播鏡頭將聚焦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名的安徽凌家灘,和您一道追尋“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大皖新聞、新安晚報視頻號、安徽網抖音號、大皖視頻快手號等網絡平臺將同步直播。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20年來,這項工程持續勾勒和描繪著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壯闊圖景,讓人民群眾切實了解到我們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
記者了解到,安徽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含山凌家灘遺址和蚌埠禹會村遺址都已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此外,我省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遺址,還有蚌埠雙墩遺址、潛山薛家崗遺址和懷寧孫家城遺址等。
為了講好安徽文化故事,展示安徽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決定啟動“發現安徽”大型融媒體報道,將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沉浸式探訪遺址的發現、發掘、保護過程,并邀請專家講述遺址背后的故事和重要價值。
張云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新聞鏈接】凌家灘: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
凌家灘遺址位于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北靠太湖山,南臨裕溪河,是一處距今5800-5300年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被稱為“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
1987年以來,凌家灘遺址先后進行13次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約6280平方米,發現墓葬、祭壇、圍壕、大型紅燒土塊等重要遺跡,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00多件。凌家灘文化以其大量制作技藝高超精美、文化內涵豐厚的玉器所反映的玉文化而著名,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為研究五千年中華文明提供了實物例證。
凌家灘遺址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國保單位,2013年被確定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2021年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2北京冬奧會獎牌背面圖案,正是來源于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雙連璧”。
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20億元,分入口功能區、遺址博物館區、遺址保護展示區、農耕體驗生態休閑區等。目前,已建成墓葬祭祀區、內環壕出入口展示、防洪工程、游客中心、研學基地、文化村等項目。2017年建成文明探源館并對外開放,凌家灘已成為重要的研學旅游基地(3A級景區),累計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約9000萬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