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一輛兩輪黑色電瓶車撞傷趕集的七旬老人后,騎行人趁著夜色逃之夭夭。面對案發現場無監控無目擊者的局面,舒城交警根據肇事車行駛路線,依托沿途百余個監控,采取"以車找人"等追逃戰術,僅用30多小時就成功偵破此案,并將逃逸人王某抓獲歸案。7月12日,辦案民警講述了此案艱難、曲折的偵破過程。
記者了解到,7月2日上午7時20分許,舒城交管大隊四中隊接到居民沈某的報警電話稱:當日凌晨4時許,他母親林某在步行趕集途中,被一輛兩輪電動車撞倒在地。其后電動車迅速逃逸,林某因傷勢較重,即將轉送合肥住院治療。
民警張旭、毛杰等趕到現場后發現:案發地在346國道馬河口中學附近,現場周邊為大片農田,且此處無監控。經走訪也無目擊者。因案發與報警時間相距3小時,現場己被環衛工清掃干凈,僅遺留下一灘30多厘米的血跡。此外,林某只告知其子她是被電動車所撞,而當民警趕到醫院詢問時,林某已入昏迷狀態無法說話。
此案屬"零線索",鎖定案發時間是第一步。民警找來一名七旬老人,請他從距現場百米外的監控步行到案發地,由此測定所需時間為4分30秒。隨后,民警通過查閱周邊監控視頻,并經林某家屬辨認,確定當日凌晨4時30分途經現場的身影就是林某。圍繞這個時間段,民警依托沿途監控,分組摸排案發后途經現場的上行(下行)電動車。經海量排查取證,兩輛涉嫌電動車進入民警的視線。監控顯示:這兩輛同向行駛的電動車在案發前,始終保持百米間隔,但在駛離案發地卻發生了超車行駛。民警反復回放后推斷:前方那輛黑色電動車有重大疑點。根據歷年來的夜間巡邏工作實踐,民警經分析認為:在這個時間段騎電動車趕路的,多為進城務工人員,且行駛里程也不長。
于是,該四中隊集中警力馬不停蹄地尋車。民警調閱沿途大量監控后,發現涉嫌電動車在進入城區歐洲華城某工地后,不僅無法看清騎車者的相貌特征,電動車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此后,民警著便裝扮成購房客戶來到工地,雖逐車辨認一無所獲,但另一路民警走訪中得知:在該工地務工者多為南港鎮村民。順著這條線索,民警趕到該鎮逐處查閱當日凌晨的監控,當輾轉來到某工廠調閱監控時,民警清晰看到當天凌晨4時許,這輛涉嫌電動車從某小區出門上路。民警前往該小區查看監控,并詢問了物業公司,雖能確定該車騎行者在此居住,卻無法獲取此人的身份等信息。
對此,民警在小區內聚焦停放的電動車,展開了"拉網式"搜索排查,十多分鐘后案情迎來了柳暗花明的轉折點——民警發現某幢樓下停放的電動車,與涉嫌車特征十分吻合,且該樓某層窗戶外垂下電線,正給該車實施"飛線"充電。民警循"線"上樓敲門見無人應聲,便立即返回樓下蹲守。在民警艱苦蹲守三小時后,7月4日晚7時許,返回家中的嫌疑人王某被民警抓了個正著。在當晚的詢問中,王某對其7月2日凌晨騎車撞人后逃逸的事實供認不諱。
經內審外查獲悉:7月2日凌晨,王某騎行黑色兩輪電動車,前往城區歐洲華城旁的工地上班。期間,他由南港鎮出發沿346國道由南向北途經馬河口中學附近時,將步行的林某撞倒在地后,眼見路上無人便繼續由南向北騎車逃逸。在逃逸過程中,王某不僅行駛線路偏離正常軌跡,還更換了頭盔,直至進入歐洲華城旁某工地后,又玩起了人、車"失蹤"的把戲,企圖以此躲避沿途監控,并擾亂交警偵查視線。
目前,林某在住院治療中,此案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樊功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