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12 年,我省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22283 張、執業(助理)醫師數92009 人、注冊護士數95042 人;十年后,床位數411023 張、執業(助理)醫師數172670 人、注冊護士數200980 人……數字的變化,代表了我省人均衛生資源擁有量持續增加,也見證了我省醫療衛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已建124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我省不斷深化緊密型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建設內涵。在城市,以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為龍頭,帶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五包十統一”的路徑建設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城市醫聯體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得上專家、看得好病。記者從省衛健委了解到,目前我省12 個市已建立34 個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全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量達到1870 萬人次,較上一年度增加11%。年底,緊密型城市醫聯體試點將在全省16 市實現全覆蓋。
在縣域,我省按照縣鄉一體化、鄉村一體化原則,落實“兩包三單六貫通”政策,積極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全省59 個縣(市)已建立124 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縣域全覆蓋。縣域內就診(住院)率達到84%,較上一年度提升4 個百分點。同時,我省在天長、濉溪、蒙城等8 個縣(市)積極探索縣域醫共體醫防融合試點,建立醫防融合體制機制,創新慢病一體化服務模式。合肥、安慶、銅陵、亳州等地采用一體化慢病管理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占比達到25%。
76%的鄉鎮衛生院能做手術
縣域是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主陣地,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是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我省依托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從2020 年開始,開展市、縣級醫院“千醫下鄉”,每年安排1000名醫務人員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為鄉鎮衛生院開展“造血式幫扶”,使其增強并能夠持續開展相關技術服務。
截至2021 年11 月底,我省市縣醫院資源下沉1525 人次,開展帶教查房43351 次,外科手術12520 次,鄉鎮衛生院培訓41499 人次。能開展手術的鄉鎮衛生院達76%,具備50 種以上疾病診療能力的鄉鎮衛生院達86%。全省108 所中心衛生院達到二級綜合醫院水平,常住人口8 萬人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二級醫院水平。100%鄉鎮衛生院和96%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
我省全面推進“患者不動醫生動”服務模式,創新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把適宜病種診療放到基層,鼓勵上級醫院醫生到下級醫院執業,密切醫患聯系,關愛患者身心,保障患者權益,建立溝通順暢、互相信任的醫患共同體,積極推廣“少跑一次路、一本明白賬”等典型經驗做法,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流程,為患者提供各項便捷服務。
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我省不斷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讓大醫院全科醫生加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建立以全科醫生為主體,以城鄉居民為中心,全科與專科聯動、團隊協調配合、醫防有機融合的工作機制。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合理引導病人流向、病種流向和醫保基金流向,城鄉居民患病后第一時間問診家庭醫生。形成家庭醫生居民健康和醫保基金安全“雙守門人”制度。基本形成契約賦權、相互信任、醫防融合、基金安全、協同高效的家庭醫生制度,切實提升居民健康素養,降低高危人群發病風險,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引進滬蘇浙優質醫療資源
我省著力補齊醫療衛生資源短板,提質擴容優質醫療資源,統籌布局省內優質醫療資源,積極引進滬、蘇、浙優質醫療資源,積極推進全省醫聯體和專科聯盟建設。結合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部署,積極引進優質醫療資源,建立與先進地區醫療合作、協作關系,提升我省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引導省內醫療機構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與滬蘇浙地區醫院開展合作。
截至目前,我省與滬蘇浙地區醫院聯合辦院3 個、設立分院6 個,成立省級專科聯盟96 個、長三角中醫專科聯盟3 個,組建醫聯體280 個,引進363 個專家團隊;全省9家三級中醫院分別與滬蘇浙15 家醫院、專家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醫教研協同、師承培養等交流合作,支持中醫醫院引進省外專家開設12 個“長三角名中醫工作室”,有效強化輻射帶動作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