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從“無集體資產、無經濟來源、無年輕勞動力”的三無村,到成為蕪湖市為數不多經營性收入占主導的村。近年來,無為市蜀山鎮關河村找準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把“金鑰匙”,打開了集體和群眾的“致富鎖”,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31.25萬元,被確定為蕪湖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試點村。
壯大集體經濟 黨組織領辦合作社
2017年,關河村黨總支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關河沿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由黨總支書記任合作社理事長兼經理,3名村委及6名大戶任理事,經過多年的發展,社員已達260人,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紅色引擎、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的平臺紐帶。
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助力人”,駐村工作隊利用自身的人脈和派出單位的優勢資源,幫助關河村引進項目、技術、資金。駐村以來,爭取上級各項資金超過1000萬元,并在無為城區建立合作社直供直銷網點3個,實現農超對接。在本職工作外,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還深入機關企事業單位全力推廣關河特色農產品。目前,關河特色農產品已遍及無為,在蕪湖市范圍內受到好評。
與此同時,合作社通過土地聯結,增加租賃收入;就業聯結,增加勞務收入;訂單聯結,增加銷售收入;股份聯結,增加分紅收入。以“四聯四增”發展模式,發揮“1+1>2”的聚合效應,有效促進農戶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合作社已流轉土地1037畝,帶動就業100余人,銷售訂單超600單,股份分紅130戶約49.1萬元。
助力群眾增收 從“輸血”轉變為“造血”
2019年,關河村村民謝發貴成為村里的第一批脫貧戶。“我家兒子、媳婦智力有些殘疾,屬于低保戶,我能養他們小,但是養不了他們老。”今年已經67歲的謝發貴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要想生活有奔頭,還得自己想辦法。
如今,靠著承包的120畝水稻,謝發貴一家的生活正在慢慢發生改變,“行情好的時候,一年能收入3、5萬,還有村里幫忙對接銷路,基本不用愁。”謝發貴說,他的水稻要到立冬之后才能收割,為了節省開支,都是他和老伴在田里做一些鋤草的零碎活。在種植水稻的同時,謝發貴還養了100多只雞,也能為家中增加一些收入,他常常想,等到沒有體力種田的時候,改行做養殖也是不錯的選擇。
近年來,關河村以群眾增收為重心,推行“黨支部+種養殖大戶+農戶”的模式,統籌本地特色農產品的流通、銷售,建立統購包銷機制,做到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既讓村民更多分享涉農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又推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解決了脫貧戶“等、靠、要”思想,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謀劃三產發展 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徑
目前,關河沿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創建了“關河沿山”牌5個,開發了地方特色農產品9個系列12個品種、注冊商標5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以商標為紐帶推動農業品牌化發展,有力推動“山貨出山”。建成1310畝的茶葉種植基地1個,新建茶葉加工廠房670平米,改造粉絲加工廠房210平米,建設了400平米的關河電商運營中心。
十幾年前,張道花從江蘇嫁到了關河村,由于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主要照顧孩子,并沒有太多的收入。關河電商運營中心建成后,她成為了這里的兼職主播,為家鄉的粉絲、芝麻油等農產品進行宣傳。“我以前沒接觸過直播帶貨,所以最近一有空就在一些直播平臺上學習帶貨的技巧,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農產品走出去。”
為進一步提升“關河沿山”的品牌影響力,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下一步,關河村將繼續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大蔬菜基地支持力度,夯實一產基礎。同時,利用茶葉、粉絲加工廠,提升關河供產銷一體化水平,加大二產發展。此外,深入挖掘特色產業,以合作社為載體,以茶葉基地為主體,以毛義“孝文化”為重點,以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努力打造關河特色農旅融合產業,推動合作社不斷壯大。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