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0年8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離開阜南縣王家壩閘,先后來到紅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近兩年來,當地黨委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積極發展適應性農業,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讓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優化營商環境,解決當地群眾就業
位于阜南縣王家壩鎮的紅亮箱包有限公司,車間員工已達到136 人,其中貧困戶62人,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而隨著公司的業務量大增,負責人王恒亮更加忙碌了。
2015 年,王恒亮返鄉創業,創立了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2020年7月20日8時32分,王家壩開閘泄洪,公司一度停工,王家壩鎮根據相關政策,積極幫助企業復工復產。8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查看車間生產線,了解企業災后恢復生產和受災群眾、貧困群眾就業情況,希望企業克服困難,盡快復工復產,盡快開展生產自救。
“總書記問我,公司2019年的產值有多少,掙了多少錢,還問了當地的政策有沒有落實,我在銀行有沒有貸款等等。”王恒亮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2020年汛期時,紅亮箱包廠只有員工97 人,其中貧困戶48 人,帶貧率49.5%。一年多來,當地政府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對接上級相關部門爭取各項政策,在資金、設備、招工等方面給予公司支持。2021年,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產值達到18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為持續解決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2021 年8 月以來,王家壩鎮以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為基礎,在其周邊規劃了王家壩惠民就業產業園。產業園主要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解決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擴大生產上下游企業產業鏈配套問題,目前,該產業園已完成規劃設計、地界勘察,圖紙設計、立項批復,建成后可解決2000人就業。
生活環境大變樣,日子越過越紅火
“美麗的莊臺我的家,我家不比城市差,城市一片新氣象,如今農村也大變樣。”在阜南縣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當地村民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從以前的墻挨墻、房挨房、人擠人,環境衛生“臟亂差”,到現在綠植環繞、基礎設施完善,當地村民的生活迎來了巨大變化。
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田坡莊臺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其間,曾來到村民王今桂家中“做客”。“總書記到我家后,問了很多生活上的問題,比如吃水可困難,用水用電怎么樣,還問了子女的工作情況。他還說,看到我們的生活有著落,就放心了。”王今桂說,總書記問的每一個問題都緊緊圍繞著群眾的生活,這讓他感到十分溫暖。
為改變當地群眾的生活環境,2018 年以來,曹集鎮大力實施莊臺整治和居民遷建工程,為群眾生活提供了便捷。依托蓄洪區獨特的莊臺景觀和秀美的濕地風光,鎮里還發展起了生態旅游產業,讓曾經靠天吃飯的莊臺人家吃上了“旅游飯”。
王今桂曾是村里的貧困戶,后來,他一邊操持著家中的幾畝地,一邊售賣小吃,還在村里兼任公益崗位,終于順利脫貧。現在,他和老伴開起了“老王農莊”,從農民變身為“董事長”,除了提供餐飲、垂釣等服務,還開展糧食收購、加工和出售,日子越過越紅火。
變對抗為適應,產業發展走出新模式
優質水稻、水生蔬菜、水產養殖、稻魚綜合種養……依托水資源豐富的優勢,蒙洼蓄洪區化水害為水利,變對抗為適應,大力發展適應性農業。“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在這里落地生根。
2018 年年底,徐海東來到阜南縣蒙洼蓄洪區老觀鄉,種下了8000 多畝芡實,如今已發展到1 萬多畝。“我以前也在其他地方種過芡實,老觀鄉的土地和水資源特別豐富,所以來到了這里。”
為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下一步,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的基礎上,阜南縣將大力實施“五水一畜”適應性農業(水稻、水生蔬菜、水禽、水產、耐水杞柳和草飼性牲畜),形成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生產生態結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同時,重點發展優質弱筋專用小麥基地,優質綠色稻米生產基地,蓮藕、芡實、茭白、荸薺等水生蔬菜生產基地,稻蝦(魚)綜合種養基地,蒙洼地區香蔥、毛豆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及水禽養殖基地,將傳統稻魚系統發展為稻魚綜合種養,形成“稻-魚”“稻-蝦”“稻-鴨”“藕(芡實)-魚”多種模式,采用“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現代管理模式。
面對這農業發展的新氣象,徐海東也有了新思路:他計劃在當地建一個加工廠,不僅可以售賣新鮮的芡實鮮果,還可以將芡實加工成各種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現在,鄉政府正在積極幫助我們爭取場地,希望這個愿望能夠盡快實現。”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