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5月25日,宣城市科學技術協會發布了2022年“宣城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10人入選。1996年出生的安徽江南泵閥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邱軍強,是其中最年輕者。
2019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2021年“長三角百項工匠絕活”、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些了不起的榮譽,都屬于年輕的邱軍強。他不是什么名校畢業的高材生,18歲從職高畢業后就成為廠里的一名學徒工,多年來憑借自己的努力,不斷學習、鉆研、創新,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別樣人生。
勤奮好學的“門外漢”
邱軍強出生于涇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農民。2011年,他進入的宣城市工業學校讀書,這是當地一所國家級重點職高,邱軍強學習的是種植類專業。2014年,18歲的邱軍強從職高畢業后進入了安徽江南泵閥集團有限公司工作,成為車間的一名普通學徒工。“我們這個年紀的同學,愿意到廠里干活的人比較少,覺得又臟又累。”邱軍強告訴記者,他當時聽了父母的建議,成為了一名工廠工人,沒想到很快就喜歡上這份工作。
邱軍強是一個喜歡學習的人,由于在學校學習的專業和工作崗位完全不搭邊,初進工廠的他是一個妥妥的“門外漢”。但是,在師傅的教導下,他對機械方面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成為促進他不斷學習的動力。學習設計圖紙、熟悉設備操作、改良生產技術……邱軍強不斷成長。
好學上進的邱軍強也被領導看在眼中。“那時候工作沒兩年,已經不是學徒工了,廠里進了一臺設備,在我們那是比較先進的設備,沒人會操作,領導把任務交給了我。”邱軍強告訴記者,為了讓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他主動在網上報名了相關的課程,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就在電腦上直播網課,“那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幾乎沒有娛樂活動。”因為上課的時候不能立即聽懂老師講的內容,他都是邊學邊記,學習筆記至今還保留著。
深入研究破解行業“心病”
喜鉆研、愛學習的邱軍強工作的時候總是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遇到了問題會馬上記下來,之后再好好研究解決辦法。
邱軍強發現,市場上現有脫硫脫硝離心泵的研究及應用存在耐磨、耐高溫、耐腐蝕性差等現狀,并使得故障率高,水力損失大。這個行業問題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塊“心病”。2019年,他對脫硫脫硝行業機械技術進行了系統的探索,通過對濕法脫硫、脫硝、熱堿、酸洗、酸再生行業的深入調研和現場。
在對案例模具結構進行研究分析的過程中,邱軍強對原有技術進行創新,實現了多向模壓成型技術,使得離心泵內襯高分子復合材料實現多向均勻受力、燒結成型技術,從而提升了過流部件質地致密性能和表面光潔度,解決了流動性較差的氟陶合金材料在單向模壓成型時,遠離受力端,避免了質地疏松、表面粗糙、耐磨性差等難題。
“基于大型脫硫脫硝離心泵節能降耗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讓邱軍強獲得了2019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這項成果不僅獲得了專業機構的認可,也給企業增加了收入。
他吃苦耐勞被稱“鋼人”
邱軍強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付出的汗水是分不開的。企業創新設計的不銹鋼自吸離心泵在現場焊接時,身邊負責焊接的同事發現焊接方案并不完善,邱軍強收到信息以后,決定立即重新制定方案。那段時間,他常常在車間一待就是10多個小時,晚上又繼續熬夜更改方案。高強度的焊光讓他臉上的皮膚起皮又蛻皮,身邊的同事們都開始稱呼他為“鋼人”。通過兩個星期的時間日日夜夜的奮戰,最終他不斷試驗、不斷推敲,最后給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別人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吃苦,他笑著說,“就是想把事做好,做不好,也睡不香”。
多年來,邱軍強參與研發的多項產品均獲得安徽省新產品證書,其中兩項產品近兩年新增經濟效益達956萬元,研發的3項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他對產業發展的貢獻也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近年來榮獲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宣城市勞動模范”、2021年安徽省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帶頭人等榮譽,他的工作絕活“機械加工”入選2021年“長三角百項工匠絕活”……
從一名普通的學徒工,成長為企業的技術核心骨干,邱軍強沒有耀眼的學歷,卻成為一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他現在堅持在一線工作的同時,致力于企業產品創新和技術改進。“榮譽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今后依然會踏踏實實工作,爭取作出更多的貢獻。”邱軍強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