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期,有不少市民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反映,共享單車在蚌埠一些時段混亂不堪,隨處可見“橫七豎八”倒伏在地的電單車,“一車兩人”等現象屢見不鮮。帶著眾多市民的反映,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近日連續走訪了珠城多個商圈和重點地段。
“看”到:亂象叢生
作為城市短距離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駁換乘的重要交通方式,共享單車方便了市民出行,但同時也對市民騎行安全和城市管理帶來新要求。
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走訪蚌埠東海大道銀泰城、大學城、百貨大樓等多個共享電單車停放點,發現美團、青桔等運營企業的共享電動車已經配置了安全頭盔,然而騎行共享電單車的市民卻鮮有佩戴頭盔,并且記者觀察到部分共享電單車還存在“一車兩人”。
共享電單車也出現了大量淤積、停放無序、占壓人行道、盲道等亂象,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在大學城商業街,記者看到不同品牌的共享電單車停放在商業街入口處,待到晚上人流量較多時,行人與共享電單車騎行者并行,摩擦現象時有發生。
安徽財經大學的一位大三學生反映:“共享電單車的普及給出行帶來了便利,但是在商業街入口處不同共享電單車的堆積占據人行道,也會給行人帶來一些危險。”
在銀泰城交通警示燈處,記者觀察到騎行共享電單車的人較多,但是佩戴頭盔的寥寥無幾,頭盔們都安靜地躺在了車籃里。究其原因,部分市民對頭盔的衛生表示擔憂。“如果頭盔人人都戴,衛生問題如何保障?”市民張先生說。“頭盔常年暴露在外,風吹日曬加上灰塵,頭盔那么臟誰會佩戴呢?”市民李先生說。
隨后,記者試騎共享單車,在掃碼后 “請勿騎車帶人”“定點停車”等提示音響起,試戴了頭盔,感覺整體上較為輕便。在隨后的走訪過程中,“一車兩人”且均未佩戴頭盔的現象在道路上屢見不鮮。
“亂”因:車輛投放多了
來自蚌埠市城市管理局于3月29日的一組公開數據顯示:目前蚌埠市內具有運營資質的共享電單車主要品牌有4家,共投放超32600輛電單車,其中哈啰品牌16000輛、青桔品牌8800輛、小遛品牌4000輛、美團品牌3400輛。
在蚌埠市大型商超或居民區會出現共享電單車“潮汐”現象,因其人流量存在時間差異,因此人們對共享電動車時間段的使用就會存在差別。
針對電動車亂停問題,部分市民回應:“有時還車時信號漂移、定位不準等問題,就會造成自己不按規定地點停放也可以順利還車?!薄坝袝r看到部分人員隨便停放,自己也就跟著停在那里了?!?、“希望可以多增加一些停車點”等呼聲也較高。
“蚌埠電單車市場秩序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車輛投放過多,造成的淤積影響交通秩序。”一位曾在共享出行行業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按照主城區常住人口與車輛投放量配比,蚌埠市區總體投放2萬輛電單車較為合適,“既能保障市民出行需求,又能有效較少秩序混亂情況的出現”。
“破”局:擬公開招投標壓減數量
共享電單車管理,涉及交通、城管、公安等多個部門,需要各部門協作配合、齊抓共管。記者從蚌埠市城市管理局徐文伯副局長處了解到,為了平衡“潮汐現象”、妥善處理淤積車輛,共享電單車企業與第三方公司實施了共同進行調度,將車輛分散分布,滿足市民騎行需要。
徐文伯表示,共享電單車最初是通過行政審批的方式進入蚌埠,目前已經成為了居民不可或缺的一種出行方式。由于投放量較大,共享電動單車已經飽和,亂停亂放現象頻生,影響市容,現已將車輛配額數從早期的40000輛縮減到了32600輛。
“今年內,還將繼續壓減共享電單車的數量”,徐文伯介紹,根據年初制定的工作計劃,今年內將共享電單車的配額數量控制在20000輛左右。具體的減量方式,目前考慮的有兩種方式,一是與各家單車企業進行商談,按照現有的4家主要品牌,重新劃分配額,比如每家5000輛;另外一種方式則是借鑒包括合肥、銅陵等周邊城市的經驗,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來縮減數量,以此達到與城市人口相匹配的配額。
閆鑫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李勇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