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4日,突如其來的疫情襲擊了六安市裕安區城南鎮,靜態管理下的城南鎮陡步河社區轄區各個小區里卻活躍著一群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他們迎難而上、各盡其責,有的錄入人員信息,有的為醫護人員準備核酸檢測材料,有的督促群眾戴口罩、保持一米線……他們就是裕安區城南鎮陡步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們,一個個忙碌的“紅馬甲”,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這道風景線中最亮麗的要數兩對抗疫“父女兵”----劉成躍、劉立彤,武光余、武曉鑫格外“耀眼”。
劉成躍、劉立彤:成為社區抗疫志愿隊中的骨干力量
疫情爆發時,劉成躍、劉立彤父女第一時間向陡步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報名投身防疫第一線,瞬間父女倆又多一種關系,既是親人,又是并肩作戰的“戰友”。父親劉成躍被派往紅達星河城疫情防控點,女兒劉立彤堅守安康三期防控點,父女倆齊力同心,成為該社區抗疫志愿隊中的骨干力量。
據悉,黨員劉成躍原是陡步河社區一名網格管理員,他在紅達星河城小區里不是手拿小喇叭維持核酸檢測現場秩序,就是為封控區的居民采購生活物資。“居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一天下來他的衣服已經濕透幾遍。”一位知情居民說。他每天早晨5時準時到達點位,晚上12點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里……他以自己的行動贏得小區居民一致好評,他卻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關鍵時刻就要亮身份,沖一線,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
他的女兒劉立彤,疫情爆發前在合肥上班。得知家鄉疫情形勢嚴峻,劉立彤第一時間向社區報備,申請回到六安,隨父親加入到陡步河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隊伍中,主動要求參與疫情一線協助醫護人員參與核酸檢測信息采集工作。在核酸工作結束之后,她還要到超市幫助居民采購生活物資。
劉立彤志愿服務所在的安康三期屬于回遷安置小區,入住率高,小區沒有電梯。對于不方便的居民和封控樓的居民她都一一爬樓把生活物資送到居民家門口,一天下來兩條腿軟重無力不聽使喚。她常說父親是她的榜樣,同樣她也要像父親一樣為家鄉防疫工作貢獻出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之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父女倆日夜奮戰,為大家舍小家,用實際行動描繪出一道感人的風景線。
武光余、武曉鑫:心懷大愛不畏困難
無獨有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還有一對父女戰斗在城南鎮陡步河社區,他們心懷大愛,舍身為人,不畏困難,他們就是抗疫“武家父女兵”——武光余、武曉鑫。
“從小到大,我的父親總是對我說:做事情不要怕苦怕累,要多為社會做貢獻,這些都會是你一生寶貴的財富。”武曉鑫說道。在一個多月疫情防控期間,她每天早早的深入小區,做好居民信息錄入,與醫護人員定期到封控樓棟的居民家中進行核酸采樣,利用休息時間完成了小區里2000多位居民的信息電子化登記工作。
第一次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核酸檢測信息錄入時,由于對錄入系統的不熟悉,加之居民們對奧密克戎病毒的恐慌狀態,讓武曉鑫手足無措,但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著她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很快就學會了如何去耐心安撫群眾,并順利完成工作,累計完成核酸檢測登記人數一萬余次。
整個“戰疫”期間,無論是在爬26層樓入戶采樣的過程中,在深夜采集紅、黃碼人員核酸的疲憊中,還是在為防控樓棟居民送生活物品中,武曉鑫從來沒有叫過苦叫過累。日日黎明之初,她早已穿上防護服,頂著狂風或暴曬,協助核酸檢測工作,每至夜幕降臨,她仍然在任勞任怨地工作著。“趁年輕有時間有精力,應該去做一些有意義并值得回憶的事”,她說道。
武曉鑫的父親武光余作為一名普通群眾,也時刻懷揣著為他人做實事理想。在疫情防控期間,武光余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組織小區群眾規范佩戴口罩,維持核酸檢測隊伍秩序,主動請纓為封控樓棟的居民送菜送藥,不論刮風下雨黑夜白天始終堅守在防控點,為此整整一個月都沒有回過家。
“雖然長時間的工作讓身體和精神都很疲憊,同時伴隨著居民們不理解甚至是懷疑的聲音,但我還是堅持著,只有我們大家都團結起來共同抗疫,家鄉才能早日好起來。”武光余說道。
劉成躍、劉立彤,以及武光余、武曉鑫兩對“父女兵”是此次疫情中涌現的、無私奉獻的志愿者群體的一個縮影,正是有了他們的辛苦付出,六安市快速贏得了疫落花開、復工復產的新局面。
耿良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