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椒縣始終把深化學習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用心用情用力紓民困、解民憂,完善服 務群眾長效工作機制,把黨的初心使命、為民宗旨、群眾觀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實際工作成效。聚民 心、集民意、促發展、展實功,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該縣正緊緊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保障基本民生 需求、深化政務服務改革便民利民,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繼續為民辦實事、為群眾解難題。
全椒縣“全優享”創新擁軍新模式
近年來,全椒縣在全省創新打造“全優享”擁軍優撫聯盟,緊盯社會化擁軍優撫新階段新趨勢,按照“政府主導、部門牽頭、社會參與”的原則,研究制定社會化擁軍“一攬子”政策,傾力打造社會化擁軍優撫新品牌,贏得社會普遍贊譽。
全椒縣十字鎮陳淺村村民在捕撈小龍蝦。沈果/攝
據介紹,“全”既代表全椒縣,同時寓意全部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表示優先、優質、優惠服務,“享”即受到社會尊重,樂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精準摸排,篩選出重點優撫對象名單。建立“一人一檔”數據庫,詳細記錄年齡、健康狀況、家庭收入、住房條件等信息,根據生活狀況和個性需求,細化為生活照料、醫療服務、個案幫扶、事務代辦、精神慰藉等五個類別的服務需求清單,并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案服務。截至目前,共為400多名重點優撫對象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搭建平臺,建立全縣“全優享”聯盟平臺。通過政府引導、典型引路、行業推薦等方式公開招募,首批已有80余商戶加入“全優享”聯盟,預計今年底達到300家以上。打造包含生活服務、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10余項內容的擁軍優撫示范商業圈。如該縣華爭物業公司管理城區9個生活小區,服務7萬余人,該公司承諾對轄區內榮立一等功軍人和一、二級軍殘人員物業費全免、二等功六折、三等功八折,其他優撫對象九折優惠服務。
創新載體,開發“全優享”APP。下載后操作生成“擁軍碼”,可享受涵蓋醫療、養老、交通、住房、教育、金融、通信等10余個行業服務。該軟件包含全縣所有擁軍聯盟成員單位介紹及擁軍承諾,附有擁軍聯盟成員單位導航,定期更新退役軍人相關政策、軍事動態、時政要聞等信息,方便退役軍人了解最新政策及各種資訊。探索會員留言功能,通過“會員發出訴求、政府部門引導、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實現“由單一向多元、由被動向主動”轉變。
互惠共贏,幫助“全優享”聯盟單位廣泛宣傳。通過制作懸掛統一牌匾、印制宣傳冊、拍攝宣傳片,廣泛宣傳聯盟單位;1.3萬余退役軍人注冊APP,形成“全優享”聯盟單位固定消費群體,形成引流效果;加盟單位若有資金需求的,可享受原只針對退役軍人的“擁軍貸”政策,而銀行則擴大了業務范圍。通過有效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了優撫對象與商家互惠共贏的全社會“大擁軍”良好氛圍。
吳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古河鎮:“五字訣”推進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全椒縣古河鎮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念好“戰、抓、守、優、保”“五字訣”,加快推進各項工作爭先進位,力促鄉村高質量發展。
“戰”疫情。面對當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該鎮全面落實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措施,火速筑牢疫情防控屏障。鎮、村(居)、組建立三級網格,開展敲門行動。對重點人群、重點區域、重點情況進行排查檢測,采取“日報告”制度,針對外來重點人群,第一時間核實,落實居家隔離和集中隔離措施,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聯防聯控體系。
“抓”項目落實。今年開春以來,古河鎮工業集中區機械聲轟鳴,南方瑞科等重大重點項目快速推進。該鎮對總投資16億元的2個重大重點項目,積極向上對接,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成立重大重點項目工作專班,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項目快竣工、早投產。目前,園區有3個項目已開工建設,3個項目年內可投產達效,一季度完成工業總產值2.5億元。
“守”安全底線。古河鎮把安全環保、社會穩定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執法人員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做到拉網無盲區、排查全覆蓋、隱患徹底改、平安是常態。結合“四送一服”企業包保,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督導,防范事故發生。持續推進小散亂污企業整治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等工作,努力打造“無味車間”“無味工廠”“無味村組”等。
“優”鎮村環境。人居環境改善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聚焦“五清一改”目標,對主干道沿線、房前屋后等重點區域全面整治,做到“段段清、戶戶過”。會同三大通信運營商對工業集中區弱電線路全面整改,規整線路6000余米;以“東湖西灣”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積極打造彰顯文化特色的精品村莊。
“保”民生就業。古河鎮在前期到村特色種養殖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獨山標準化養殖場等項目建設,帶動群眾就業,累計受益幫扶對象達318戶954人;該鎮還組織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查看農情,幫群眾制定科學合理的灌溉方案;對河道、溝渠清淤除障,對河渠溝道等水利基礎設施進行地毯式排查。
何方李翔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陳淺村:“黨建+”激發新活力
全椒縣十字鎮陳淺村地處圩區,過去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近年來,該村黨總支積極謀劃,推行“黨建+”發展模式,利用土地資源和優質水源優勢打造萬畝生態養殖基地,創建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萬畝示范區,2021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超50萬元。
黨建+“三資”管理,盤活資源,釋放發展空間。村黨總支統籌摸排村級資源,分類登記,理清權屬,整合大小不一、互不相連的土地、水面,統一發包、租賃,打破原有農戶家庭自產模式,推動規模式產業發展。自2010年以來,盤活250畝土地、租賃兩個電站,年增收17萬元。
黨建+扶持項目,發展產業,探索長效機制。村黨總支聚焦特色項目,積極爭取扶持資金,保障項目實施運營,帶動產業發展,打造村支柱產業,實現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三年來,陳淺村共爭取到項目資金370萬元,建成百平方米冷庫、600平方米鋼架房龍蝦交易市場、6000平方米龍蝦收儲中心,租給企業及大戶,年增收22萬元。
黨建+村企聯建,振興鄉村,樹立村級品牌。村黨總支因地制宜與全椒縣潘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聯建以來,以互動發展為核心,主動對接,為企業流轉17個村民組耕地7180畝、水面4500畝;村企整合魚蝦養殖散戶,通過稻蝦、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形成產業鏈,帶動就業。村黨總支致力于深化村企聯建,進一步形成青年人“就業在家門口”“足不出村也能就業”的大好景象。
陳淺村立足于自身特色,從利民角度出發,在基礎設施上,積極改造自來水管道,修建柏油路,保障村民出行;在經濟發展上結合圩區自然條件,把劣勢向優勢轉換,發展出稻蝦連作、螃蟹養殖和蓮藕生態種植三大主產品,依靠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使該村走上小康之路。
管華君 王榮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武崗鎮:“三項機制”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全椒縣武崗鎮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總體要求,創新工作思路,不斷優化并落實社會救助“三項機制”,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努力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準確無誤的識別機制。落實網格員包組、村干部包片、鎮干部包村的“三包責任制”,主動發現困難群眾。采取“1+2+3+N”的綜合調查模式,依托一個家庭經濟信息核對平臺,召開戶主會、民主評議會,開展申請人直系親屬、隊長、鄰居三類對象走訪,收集N項家庭困難支撐材料,全面核實家庭情況,最后經鎮聯審小組和鎮黨委會研究審議決定,實現精準施保。定期開展清理整頓與年審復查,按時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舉報。今年以來共清退低保17人,目前在冊低保、特困、高齡津貼、殘補兩項等共計3200多人,每月救助資金達70余萬元。
精簡高效的審批機制。加強組織領導,推進“黨建+社會救助”工作,推行“網格化”管理。優化審批流程,推進審核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將辦理時限縮短在20個工作日以內。簡化審批材料,將原先20項申報材料削減為15項。加強部門協同,實現信息共享,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轉變工作作風,熟練掌握社會救助認定辦法,提升民政專干業務水平和為民服務意識。強化過程監督,鎮紀委統籌民生監督力量,保障救助工作有序開展。
適度寬松的擴面機制。開展民政領域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排查,落實單人保、低保漸退、臨時救助等政策,適度擴大保障范圍。對因病因災、突發性事故、疫情影響的急難型困難群眾實施低保或臨時救助。將生活困難的重度殘疾人和支出型困難人口、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失能失智老年人納入單人保。對低保中致貧原因消失的,給予3到12個月漸退期。做好各項救助動態管理,切實“兜”牢困難群體生活底線,“保”住困難群體基本生活。
徐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