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7年前,在潛山市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許慧玲,丟下正在上初中兒子,毅然來到岳西創辦岳西特教學校。為了一群特殊的孩子, 7年來,許慧玲花費了290多萬元,奉獻了自己全部的愛。
2015年初,在潛山市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許慧玲通過朋友的推薦,得知岳西縣需要創辦一所特教學校,隨即與當地主管部門對接。
后來,許慧玲毅然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正在上初中兒子的學習需求,只身一人,到岳西籌建特教學校。
學校籌備期間,許慧玲不斷跟家人分享學校愿景、籌備進展。不久,丈夫王江也轉變態度,在教育部門的協調下,來到岳西陪伴妻子。
王江在學校既當駕駛員,又當后勤管理人員和維修工。大到建房、修繕校舍,小到換龍頭、通下水管無一不做。辦學初期,許慧玲帶著老師教學生文化、做操。
智障兒童學得慢,甚至連掃地這樣的簡單勞動,也要教上幾十遍。孩子們剛開始并不老實,有時猛地拽下她的眼鏡,起初兩年,許慧玲先后換了三次眼鏡。
有的小孩甚至趁她不注意,抓破了她的臉;有時踢她一腳;有時把她的茶杯扔到窗外。
然而,許慧玲并不灰心,為此她想到用一些小玩具、食品、學習用品獎勵坐得下來、聽得進課、能慢慢自理的孩子。不久,這些學生就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
學生們從開始坐不了一分鐘,到現在的一節課;從一個大字不識,到現在正常運用加減法;從生活不能自理到幫家長干活,這些,讓家長們格外高興。
從2016年特教學校成立至今,學校由3名教師增加到11名,有2名外地教師在岳西安家立戶。學生也由14名增加到83名,并有6名學生轉入公辦學校就讀。從學前班到小學、集體課和一對一教學;從單一的文化課到繪畫、文藝表演;從一般勞動到勞動技能學習;從為孩子過集體生日到多種形式幫助孩子融入社會,許慧玲夫婦用盡了心血。
學生王剛的父親說,孩子已經16歲了,而來學校前,一個大字不識,現在,不僅能寫自己姓名,還會2位數的加減,生活上也能自理了。
王剛的父親感慨道,自己一個孩子都帶不好,許校長和老師們帶幾十個孩子可真不容易。學生吳冬冬的奶奶說,孫子10歲,來之前,坐不住、喜歡摔東西,剛入校時,天天把同學的杯子甩到教室外,在家還砸碗,摔花盆。現在變了,不僅坐完一堂課,還會寫父母的姓名、手機號,也不摔東西了。多虧許校長和老師們的愛心、細心和耐心。
7年前,許慧玲兒子上初中時,雖然夫婦倆連孩子教室在幾樓都不知道,但卻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兒子如今已考上了向往的大學。
7年來,許慧玲為了特教學校和殘障學生,從開始支付教師工資,到房屋整修,再到新建教學樓,他們用自己的積蓄,先后已經用去290多萬元。
如今,夫婦二人初心不改,在岳西縣里支持下準備擴大規模。許慧玲的目標是,不僅讓這些學生能生活自理、減輕家庭負擔,還要讓他們能升學、就業、養老。下一步還要建校辦工廠、創造庇護性就業崗位,做到康復、醫教、勞動技能、就業為一體,讓學校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樂園、生活的家園。
方詩生 曾艦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