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下旬,一股股清清的淮河水流進了位于鳳陽縣小崗村最高處的蓄水池,再經渠道“滋潤”著小崗村的萬余畝農田。這標志著去年5月份啟動的“引淮潤崗”工程將徹底解決小崗村千百年來的用水難題,此后小崗村村民再也不用為“旱”而發愁。
鳳陽縣小崗村因地處崗地而得名,是揭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的“大包干”發源地。由于地處江淮分水嶺、干旱少雨,千百年來“缺水”難題一直困擾著這里。改革開放后,雖然興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但水源不足、供水不穩還是成為限制當地農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位于小崗村最高處的蓄水池。
小崗村民程夕兵是滁州市六屆人大代表,也是該村種糧大戶,對缺水感受很深。數年前,他提出從16公里外的燃燈水庫引水議案,引起鳳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主動謀劃了“引水上崗”工程,進一步解決了小崗村用水難,但由于受庫容和距離的限制,特別遇干旱季節,水流到小崗村時已是末端,還是無法滿足小崗村快速發展的工農業生產用水。
解“小崗之渴”,路在何方?在“引水上崗”的基礎上再實施“引淮潤崗”,“雙水源”的保障徹底改變了小崗水資源匱乏狀況。據鳳陽縣水務局水旱災害防御中心主任蔣朝倫介紹,“引淮潤崗”工程總投資3250萬元,在原有水利工程基礎上,新建一座提水泵站,再鋪設9.5公里輸水管道,經三級提水經北大荒七星農場至小崗村南最高點,通過原有灌溉渠系將水送至小崗村全境。他說,為使工程效益最大化,管道沿途的金莊村、梨園村都預留放水口,以滿足兩村的應急供水。
水利興,則倉廩實、農業穩、民安居、村更美。“‘引淮潤崗’工程真是滋潤到咱農民心里,以后種田再不怕干旱了!”種糧大戶程夕兵告訴記者,目前他種了近700畝農田,算是村里最大的個人種糧戶。他說,正常五年收成也抵不了一年干旱帶來的損失,因此每年他都擔心干旱。
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告訴記者,“引淮潤崗”將淮河水變為小崗村生產生活用水,為小崗村農業生產提升、生態改善、產業壯大提供了水源保障,最終達到通過發展滋潤人心的目的,因此該項工程命名為“引淮潤崗”。
計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