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新冠疫情期間,居民戶外按“一米線”要求站著排隊做核酸檢測的場景可謂司空見慣。不過,六安市的一群血液透析患者在排隊做核酸時則是坐在椅子上,而給他們做核酸的醫護人員卻是走著提供服務。這是怎么回事呢?4月25日下午1時30分許,剛剛為一批血液透析患者做完核酸檢測的六安市人民醫院腎內科護士長程小敏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細說了其中緣由。
突發疫情 血透室實行閉環管理模式
4月4日六安市突發新冠疫情、中心城區實施靜態管理后,六安市人民醫院所有科室也進入閉環管理模式。由于血液透析是尿毒癥患者賴以生存的治療方式之一,每周2至3次規律透析才能維持生命,透析病人不得不在“居家隔離”的疫情防控模式中走出家門,往返醫院去做透析。然而,透析患者自身免疫力弱,是各型流感的易感人群,而血透室內透析患者及陪同人員流動性大,人群相對密集,一旦有一人感染,意味著整個透析中心可能面臨“團滅”。
面對頻繁往返醫院的患者,如何確保患者順利進行透析?怎樣避免交叉感染?成了擺在醫護人員面前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為此,該院腎內科血透室第一時間組織成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管理小組,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和應急預案,擬定了腎內科血透室預檢分診人員崗位職責,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流程,從預檢分診、透析診療、核酸檢測、醫護人員管理等多個方面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全方位的部署和安排。
轉變思路 巧妙搭建臨時核酸檢測點
由于血透室24小時接診患者,一個月常規透析病人約達4200多例次,近40多名醫護人員和90多臺透析機每天“馬力全開”。與以往不同的是,按防疫要求需要對一部分患者分區、分時間段進行透析,中間還存在終末消殺等環節,“由于人多,每次做核酸檢測不能一窩蜂全上,這樣不符合核酸檢測要求,而且大多數病患身體虛弱,不能長時間站立排隊,這就倒逼我們去想辦法。”該院腎內科護士長程小敏說。
經過分析后,程小敏還真想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并立即向院領導匯報爭取到了大力支持。“我向孫院長報告,申請借用我們醫院職工籃球場。在得到醫院領導支持和醫院后勤等方面幫助后,我們就對職工籃球場進行了簡單‘改造’,解決了室內通風等問題。”程小敏說。考慮到這些血液透析患者不能長時間站立排隊、簡易塑料凳子又不安全的問題,他們想到了因疫情停業的醫院食堂,那里帶靠背的椅子多!
于是,他們就去食堂借來了靠背椅子——一米間距放一個,地上貼上“一米線”標識……一番巧妙利用,為血液透析患者們搭建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核酸檢測點。
不僅如此,由于血透室在12樓,要先乘電梯下到一樓,再去臨時搭建的核酸檢測點。為了防疫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就需要一個封閉的通道。為此,該院腎內科又專門申請了專用通道和專用電梯,這樣就可以分批次安排血液透析患者下樓做核酸了。
患者安坐 享受核酸檢測“移動”服務
于是,在該院職工籃球場臨時改造的核酸監測點,每天都發生與院外完全相反的一幕:一批批血液透析患者(包括部分陪屬)從專用通道來到這里,依次坐在“一米線”上的椅子上,靜候醫護人員走過來、挨個接受核酸采樣(如圖),整個過程安全、有序。
“參加做核酸檢測的血液透析患者約有四百多人,還有一部分陪屬也需要同步做核酸。每一個批次有一百多人次,每天根據情況安排兩到三個批次。”程小敏介紹說。
由于血液透析和核酸檢測等工作量大,加上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參戰”的醫務人員一個班下來全身濕透,一天下來經常需要堅持工作十幾個小時。此外,醫護人員還要對患者及陪屬測體溫,查看健康碼、行程碼,完成宣教、流調及黃碼患者轉運等工作。
據了解,為了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及安全性,所有血透醫護人員從4月5日起至今,一直吃住在科室。他們有的家里有幼小的孩子,有的有年邁生病的老人,有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有的自己身體也有慢性病……因為專業的特殊性,他們沒有人替換,只能努力堅持,雖然很辛苦,但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加油,每天都爭取以最佳的狀態去面對患者與工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