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從“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到“出門水泥路,抬腳公交車”;從“找水喝”到“水自來”;從“貧窮落后”到“安居樂業”;從“軟弱渙散”到“凝心聚力”;從“臟亂差”到“潔凈美”……金寨縣關廟鄉仙桃村曾是全縣71個重點貧困村之一,近年來,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突出產業支撐,加強雙基建設,成為聞名全縣的山核桃第一村和全鄉集體經濟第一強村,實現“破繭成蝶”后的“華麗蛻變”。
種下山核桃 產業發展讓群眾富起來
仙桃村位于關廟鄉西部,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是薄殼山核桃的最佳種植地。
近年來,仙桃村立足資源稟賦,致力于打造以山核桃、油茶和天麻種植為主,林業、菌藥材、旅游產業為輔,結合發展光伏發電、資金入股等項目的發展模式,不斷完善產業體系,累計新撫育山核桃1萬畝。
同時,鼓勵群眾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套種黃精、天麻等中藥材,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樹上長金果,地下生黃精”產業發展格局,實現“長短結合,以長促短,以短養長,穩定增收”。改造仙桃林場原有廠房11間為民宿住房,借助河南黃柏山景區優勢,輻射仙桃村內白馬寺、黃石寨、茶源河谷等自然景點,逐步建立起農旅融合發展體系。
不僅如此,為了實現“個人富”和“集體強”的有機統一,仙桃村通過盤活各類資源,集體經濟突飛猛進。該村在2座60kw、1座40kw光伏電站,年保底收入15萬元的基礎上,以股金20萬元入股六安市伊甸園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年分紅2萬元;以股金70萬元入股金寨縣同創山核桃開發有限公司,年分紅5萬元。組織農戶種植油茶2000余畝,野生茶1000畝以上,人工培育杉木經濟林4000余畝,成立茶葉加工廠2個,山核桃合作社1個,帶動年經濟產值1600萬元以上。
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8.5萬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8.4萬元;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3萬元,其中仙桃林場山核桃經營收入達36萬元。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新“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
環境漸向好 “顏值”“內涵”齊提升
在新建成的黨群服務中心內,村民們辦事可享受到“一站式”服務,實現一道門辦“多家事”,大大提高了為民辦事的工作效率及服務水平。仙桃村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得以提升。新鋪設村組水泥路25公里,拓寬關廟至仙桃道路12公里,新建仙桃村部至黃柏山道路6公里,仙桃林場至西河循環路5公里,新修橋梁9座,清理河塘溝渠20公里,公交車直達村部,極大地改善了群眾交通出行及水利設施狀況,整村形象大幅提升。
全面完成倉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及水電路網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78戶323人實現了“挪窮窩”。啟動三清四拆,對村組主干道沿線危舊房屋進行拆除改造重建,對部分供電、通信等進行線路整改,對村內學校進行加固維修、新建村衛生室90㎡,按照規范化、標準化要求,全面改善學生就學和群眾就醫環境。在李灣組、毛溝組各新建了50立方蓄水池,共鋪設自來水管網6000余米,村民用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
同時,新建農民文化樂園,購置種養殖業、生產技能等各類圖書1000余冊,通過開設讀書班,逐步引導群眾從“牌桌”走向“書桌”。建立振風超市評比,破解群眾“等靠要”思想,全面提振群眾精氣神,不斷營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良好氛圍,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