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禹會村遺址作為淮河流域及安徽省內唯一一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基地,不僅內涵豐富的遺跡現象和寶貴的歷史信息,更擁有禹會諸侯等獨一無二的人文背景。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近日從當地了解到,經過三年的不斷建設,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初具規模,目前已進入陳列布展階段,將逐步對外開放。
祭祀溝
禹會村遺址發現于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禹會村遺址進行勘察和鉆探,發現這是一處中國古代文明起源“關鍵時期的關鍵遺址”。之后,在該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一處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祭祀臺基,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并發現大型棚屋建筑基址、灰坑、紅燒土層、燎祭痕跡等多種遺跡現象。
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和采集的標本分析,禹會村遺址是淮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的一處規模較大的聚落遺址。經測定,遺址距今約4100年左右,與傳說中的大禹時代基本相符,這處沉睡了4000余年的遺址開始被揭開了神秘面紗,給國內國際學術界研究大禹提供了豐富的考古資料,文獻記載的“禹會諸侯于涂山”的歷史事件自此有了考古材料的證明。
考古實習基地內景
考古實習基地外景
2017年,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得國家文物局正式立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保護遺址本體免遭破壞的前提下,為今后的考古發掘、揭示城址布局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蚌埠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4月15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走進基本建成的蚌埠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沿著一條小道往北行走幾十米,一個大型“祭祀臺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只見一個巨大的臺基正中央,由南向北一字排列著35個“圓坑”,35個圓坑表明有35個旗桿。據蚌埠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王海軍主任介紹,祭祀臺基和祭祀坑是按照原址原大進行復原建設的,“這是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中心景區,在這里我們將通過現代聲光技術再現當年大禹會諸侯的場景。”
古柳景觀
祭祀臺
公園外景
王海軍主任告訴記者,遺址公園內建有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屆時將在這里展示禹會村考古遺址發掘出的部分文物,讓游客穿越時空,更直觀地感受到禹會村落古人類生活的場景。
未來,蚌埠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以禹會村遺址博物館、考古科研中心、龍山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展示工程、雙墩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展示工程及大汶口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展示工程為核心,以公共考古體驗園、花海、附屬娛樂設施及特色消費商圈等為外延,利用禹會村和前郢村民居建筑,進行建筑和院落改造更新,融入禹會村遺址的文化元素和符號,讓人們在此感受文化魅力、汲取精神力量。
王雨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李勇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