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消費者到手機經銷店里買手機,讓店員幫忙激活手機卡是很尋常事,可如果稍不留意,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或許就被店員給賣掉。3月9日下午,在淮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淮南市紀念2022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就了解到這樣一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例,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在新聞發布會上,淮南市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平艷介紹,鳳臺縣人民檢察院在辦理蔣某某、徐某、吳某某等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系列案件時發現,蔣某某、徐某、吳某某等人在手機經銷店工作期間,為了牟取私利,針對一些無安全防范意識的客戶特別是老年人群體,利用出售手機、給客戶開辦手機號、繳費等服務的便利,謊稱給用戶激活手機卡,私下把客戶的手機號碼、驗證碼發送至京東、淘寶、抖音、快手等“拉新”微信群,該群的上線人員再利用消費者個人信息在上述網絡注冊平臺會員。蔣某某、徐某、吳某某等人發送的公民個人信息,每成功注冊一單,都會通過微信獲取金額不等的報酬。
公民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蔣某某、徐某、吳某某等人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極易成為電信詐騙、網絡詐騙以及滋擾型“軟暴力”等新型犯罪的根源,容易引發多種違法犯罪行為,影響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鳳臺縣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就蔣某某、徐某、吳某某等人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在依法追究違法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同時,依法要求其承擔損害賠償、向社會公眾公開賠禮道歉等侵權責任,案件全部獲法院判決支持。
加強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不僅與消費者個人利益密切相關,同時也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檢察機關綜合運用刑事追訴、公益訴訟手段,通過辦理系列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提升了相關單位、社會公眾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意識,有效預防了潛在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