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月28日上午,安徽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安徽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進行政策解讀。
“十四五”期間,安徽從省級層面系統謀劃了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水生態環境提升、土壤和地下水領域、長三角共保聯治等7大類重大工程專欄,并提出重點項目方向。
根據目標,2025年,安徽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將降至35 微克/立方米;探索在長三角一市三省共同組建生態環境聯合執法隊伍,打破行政壁壘,開展聯合執法巡查;鼓勵滁州、馬鞍山市建立與江蘇省同等生態環保考評體系。
“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亮點多
全省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5%
數據顯示,“十三五”末,全省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2.9%,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優良比例87.7%,好于目標要求13.2個百分點;設區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 95%,扣除地質背景因素達標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率達94%,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11.75%、16.38%、17.9%、16.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22.07%,輻射環境質量穩定處于正常水平,未發生各類輻射事故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森林覆蓋率30.22%,森林蓄積量2.7億立方米,濕地保護率達51%,全省生態系統結構和格局基本穩定,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到90.1%,為歷年最高。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率達96.2%
“十三五”期間,安徽長江大保護取得重大進展?!笆濉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率達96.2%,形成了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等一批“生態樂園”。
切實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在線監控,97個工業企業排污口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并在相關水系設置97個監測斷面,基本實現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監控。全面實施長江禁捕退捕,增殖放流水生生物24247萬尾。“十三五”末,長江水質優良比例90%,好于目標6.7個百分點。
萬元 GDP 能耗累計下降 16%
據悉,“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轉型引導、優化、倒逼和促進作用明顯增強。全省燃煤電廠、水泥熟料實現超低排放。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幅高于規上工業 7.5 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 規上工業比重由 2015 年的 36.9%上升至“十三五”末的 43.8%。
能源供給結構大幅優化,萬元 GDP 能耗累計下降 16%,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 到 9.7%,比 2015 年提高 6.5 個百分點。
未來仍有上升空間
皖北城市PM2.5濃度偏高 產業結構依然偏重
當前,安徽空氣環境質量形勢依然嚴峻。截至“十三五”末,全省細顆粒物(PM2.5) 年均濃度距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仍有差距,皖北城市濃度依然偏高,臭氧已成為全省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亟需加強。同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任務艱巨,土壤環境污染管控任重道遠。
部分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不盡合理,企業生產區域與居民住宅、商業區混雜帶來的污染糾紛問題比較突出。外省非法傾倒危廢案件在我省時有發生,風險隱患較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空缺區域,保護力度不夠。
此外,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性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產業結構依然偏 重,低碳轉型進程有待加快,第二產業仍處于主導地位,全省鋼鐵、水泥、玻璃等高耗能產業占比較高,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難度很大。
“十四五”時期應當這么干
《規劃》提出了安徽“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目標: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基礎上,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更加和諧,逐步形成“綠色、共享、高效、低耗”的生產生活方式。
關鍵詞:綠色轉型發展
2023 年底前 設區城市新能源公交車占比80%以上
我省將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新、 改、擴建用煤項目嚴格實施煤炭等量或減量替代。到 2025 年,完成國家對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要求。加快各級開發區實施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替代,加大燃煤熱電、燃煤鍋爐淘汰力度,有條件地發展大型燃氣供熱鍋爐。到 2025 年,全省天然氣消費量力爭達到 120 億立方米左右。
深挖運輸結構調整潛力,依托鐵路物流基地、內河港口、物流園區等,推進多式聯運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物流配送車輛,建設城市綠色物流體系??茖W有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加快提高公共車輛中新能源汽車占比,突出抓好公交、出租、市政車輛、 城市物流等行業及機關單位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工作,所有設區城市在 2023 年底前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 80%以上。
關鍵詞:生態環境改善
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或納入生態環境統計
為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規劃》提出,安徽將以沿江主要城市為節點,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對標江蘇蘇南、浙江杭嘉湖,推動馬鞍山建設成為 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的長三角“白菜心”。
積極推動環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努力把巢湖打造成為大湖治理的典型范例、城湖共生的示范工程。深化“數字巢湖”建設, 完善藍藻水華預警、應急打撈工作機制,推進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建設。
同時,確保 2030 年前全省碳達峰目標實現。探索將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逐步納入生態環境統計體系,加強溫室氣體監測監控監督,推動與氣象部門聯合建設溫室氣體監測網絡。
2025年 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為35 微克/立方米
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梯次推進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改善。
到 2025 年,已達標城市(蕪湖市、宣城市、黃山市、池州市、銅陵 市)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皖北六市(淮北市、淮南市、 亳州市、蚌埠市、阜陽市、宿州市)細顆粒物(PM2.5)降幅高于全省平均;其余城市(合肥市、安慶市、馬鞍山市、六 安市、滁州市)細顆粒物(PM2.5)達標。
根據安徽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2025年目標為35 微克/立方米;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比率為82.9%,到2025年,將提升至83.3%。
加強惡臭、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防控,提升臭氣異味治理水平。嚴格控制餐飲油煙,依法加大超標排放處罰力度。提升城市噪聲敏感區域管控水平,強化夜間施工管理,完善高架路、快速路、城市軌道、鐵路等交通干線隔聲屏障等降噪設施。
為穩步提升水生態環境,到 2025 年,設區市實現市級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全覆 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步提升。加強飲用水水源預警監測自動站建設和運行管理,嚴格飲用水水源周邊有毒有害物質全過程監管?;鞠h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在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方面,積極推動合肥及沿江沿淮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加強廢塑料污染治理,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推動快遞、外賣行業包裝“減塑”,探索實施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物為重點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鼓勵人口 50 萬以上的縣 (市、區)因地制宜建設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體系,將現有危險廢物、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和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水泥窯等作為醫療廢物應 急處置資源。
關鍵詞:區域共保聯治
長三角一市三省共同組建生態環境聯合執法隊伍
加強長三角一市三省生態保護紅線在跨界區域無縫銜接,建立跨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統一監管機制,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內重大工程跨地區協商制度。推動建立沿江聯動保護機制,加強江豚、中華鱘等珍稀瀕危水生物種棲息地保護,強化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天然漁業資源保護。
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統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合作探索臭氧有效應對措施,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深化大氣環境信息共享機制。
積極爭取長三角一市三省編制制定“一地六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探索在毗鄰地區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跨行政區域聯動機制,建立完善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體系。共同組建生態環境聯合執法隊伍,打破行政壁壘,開展聯合執法巡查。鼓勵滁州、馬鞍山市建立與江蘇省同等生態環??荚u體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