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據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網消息,1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具體如下: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28日
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
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穩定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到2025年超過15%。地區、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二、重點任務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引進科普資源到校開展課后服務,組織學生到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實踐活動,聯合加強學校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聚焦基層需求,每年開展省科技(科普)志愿服務專家團進校園巡講活動100場次。(省教育廳、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2.著力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持續開展英才計劃、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高校科學營等活動,提升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水平,深化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等賽事改革。(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3.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深入開展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省教育廳、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4.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持續開展安徽省百所高校百萬大學生科普創意創新大賽。定期舉辦“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團省委、省教育廳、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5.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培育高素質農民15萬人。每兩年選拔一次“徽農之星”,每屆選拔200名。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4000人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及技能等級認定4萬人次。深入開展“徽姑娘”技能培訓等活動。廣泛發動基層群眾積極參加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省農業農村廳、省婦聯、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6.助力鄉村振興。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大選認力度,堅持雙向選擇、按需選認、精準對接,到2022、2023、2025年,在基層開展服務的各級科技特派員分別達到7000、8000、10000名以上,逐步實現全省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行政村全覆蓋。擴大選認范圍,打破行業、單位、地域、身份等限制,不拘一格選認科技特派員。建成50個科技小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展科技示范,積極培育農村產業帶頭人。(省科技廳、省科協、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7.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專題宣傳活動。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安徽篇章”“安徽省最美職工”“巾幗建功”等主題活動,深入開展勞模工匠“五進”活動等主題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省總工會、省婦聯、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8.提升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建設安徽省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培養選樹500名安徽工匠、1000名安徽金牌職工。到2025年,全省技能人才達到70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10萬人以上。(省總工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9.開展老年人科普宣教活動。實施智慧助老行動,依托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利用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10.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社會組織。發展壯大老年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優勢,著力打造“科技點亮未來”科普活動品牌。(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1.將針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教育內容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安徽干部教育在線等教育培訓內容。(省委組織部負責)
12.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落實科學素質有關要求。將科技等多方面知識列入考試內容,測查報考者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省委組織部負責)
(六)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3.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安徽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引導和鼓勵科技工作者將創作的科普作品申報安徽省科技獎。將科普工作納入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基地考核。(省科技廳負責)
14.促進科技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辦好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鼓勵大科學裝置開發科普功能。推動各類科技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七)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5.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劃。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增加公益類科普節目的策劃和宣傳。鼓勵引導團隊及個人利用微信和抖音、快手等,形成數字化科學傳播矩陣。加強科學與文化藝術融合,培養打造“科普網紅”。(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16.推進智慧科普建設。充分發揮“皖事通辦”作用,促進數字賦能科普,提升科普服務的精準度。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科普,支持建設人工智能科技傳播中心。加強“科普安徽”建設,建設科學傳播網絡平臺和科學辟謠平臺。強化科普信息落地應用,與智慧教育、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省數據資源局、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八)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17.創新現代科技館體系。力爭2023年底前建成省科技館新館,賦權賦能省科技館承擔起牽頭全省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和管理的任務。推動設區的市實現科技館全覆蓋,支持有條件的縣建設科技館。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技館免費開放。每年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活動不少于20場次,科普大篷車巡展活動不少于400場次。(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18.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科學技術普及基地等創建活動,到2025年,認定各級各類科普基地1000家以上,爭創一批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鼓勵利用工業遺產和閑置淘汰的生產設施等,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等。(省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各成員單位、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九)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9.提升平戰結合應急科普能力。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堅持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推動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有效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省委宣傳部、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教育廳、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總工會、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20.強化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廣泛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到2025年,全省注冊成立的科技志愿服務組織超過2萬個,注冊科技(科普)志愿者超過50萬人,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超過8萬次。(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21.夯實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積極開展全國及省科普示范縣(市、區)創建工作,創建不少于20個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認定不少于40個省科普示范縣(市、區)。面向鄉鎮(街道)、社區(村)、學校、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開展省科普示范單位創建活動,每年認定科普示范單位400個。開展“科普惠民鄉村行”“智愛媽媽行動”“農村少兒愛科學”等,每年每項活動不少于200場次。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公眾科學日、世界地球日等科普宣傳活動。廣泛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普宣傳,大力推進全民綠色低碳行動,增強全民綠色低碳意識,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民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地震局、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22.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基層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的機構負責人作用,引領帶動中小學自然科學類教師、農業技術人員、醫療衛生人員等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組織開展安徽省優秀科普作品評選、科普講解大賽、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等。開展安徽省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廣電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十)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23.豐富國際合作內容。組織青少年參加國際交流等。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省教育廳、省科技廳、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24.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協同長三角地區共同承辦國家重大科普活動。促進長三角科技志愿服務聯盟建設,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建設。共建長三角地區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聯盟。(省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各成員單位、各市人民政府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人民政府負責《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及本實施方案落實工作,要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省有關單位要按照《科學素質綱要》、本實施方案任務分工,將重點任務列入本部門本系統年度工作計劃。省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落實《科學素質綱要》及本實施方案。
(二)保障經費投入。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財力情況和科學素質建設的實際需要,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經費投入水平。省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對市以下層面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統籌給予支持。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工作任務,按照預算管理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加強科學素質建設經費等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和使用效果。
(三)加強宣傳引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科學素質綱要》及本實施方案的學習宣傳,突出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范化建設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要大力宣傳在科學素質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營造更加濃厚的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