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今年六月,一段母親病重安徽大學女研究生休學照顧三年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里,一個瘦弱的女孩奮力扛著失去自理能力的母親上上下下,艱辛又疲憊。讓她更無助的是,還有一年研究生學籍就將注銷。是繼續學業還是照顧媽媽?這是懸在她心里的一個艱難的選擇。歷經磨難與命運抗爭,還要面臨親情與現實的考驗,這構成了一個好故事的天然要素。接到報社的安排,我們找到了女孩的聯系方式。
記者陳牧(右)在采訪中。(資料圖)
一個女孩身上的“不甘心”
逆境題材的稿件在采訪中經常會碰到,反轉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有時候我也存疑,很多事情是否真如視頻中顯現的模樣?可是真正在幾十元一晚、由集裝箱搭建的出租屋里見到她們母女倆時,我的內心還是受到了很大的觸動。這個28 歲的女孩比想象中還要瘦弱,鎖骨突出得非常明顯,可能是缺少休息,臉色也不好。采訪幾乎很難好好坐下來進行,她不停地回應著母親的生命需求:排痰、喝水、喂飯、上廁所——70 多斤的她,竟然可以一步一歇抗起80多斤的母親。
記者幫她推著母親去曬太陽,也就在那時她才有空攤開一層層的病歷和記者講述媽媽的患病過程,她們輾轉在望江、安慶、合肥、南京尋醫問藥。她很驕傲地談及這幾年的努力,把曾僅有50 斤的母親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了,也訴說多少次因為現實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可是擦干眼淚,還是要帶著媽媽去跑醫院。
小山村成長,一路求學,歷經磨難,與命運抗爭,考上了研究生,楊竹梅也有屬于自己的“不甘心”。休學三年,她的研究生學籍即將面臨注銷。學校和學院給她爭取補助,導師也多次給她打電話,甚至提出一個禮拜開一次小灶,幫她盡快追趕學業。可在當時,她自覺還不能放手,希望再帶著母親去大城市的醫院跑一跑。
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放棄與堅持,也是楊竹梅身處的那個低保家庭需要去面臨的倫理考驗。有親戚委婉地表達,讓她放棄媽媽,趕緊去完成自己的學業或者嫁人。可在她看來,一旦放棄了,自己又該如何面對人生?人之所以為人,是應該有情感羈絆的。
“有時候我在想,多虧是讀了書,看事情會想得開一些。”楊竹梅感慨道。從村里一路讀書到合肥,她的視野開始開闊,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她覺得事情總能贏得轉機,就像是媽媽此前的嗆咳問題,長期不好。后來在合肥一家醫院,醫生開了一個方子給她喝,現在嗆咳的頻率低多了,生活質量也好多了。
獨立思考下的生活應該更積極一些。她開始選擇用視頻記錄自己的生活,也希望獲得周邊人的關注。希望更多的光可以照進來這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改變媽媽的命運。
社會大愛助她重返校園
接下來事情發展的熱烈程度超出預期。借助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平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很多被楊竹梅打動的人,為她慷慨解囊并留下了祝福的話。我們報社的同事及家人也都悄悄為她援手。短短幾天,10 余萬元善款陸續涌進了她的賬戶。隨后,她懷揣眾人的暖心支援,帶著媽媽前往上海的大醫院就診。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今年九月份,在社會各界和學校的幫助下,楊竹梅的生活終于迎來了轉機。她給記者發來了一條短信,在短信里她說道,母親病情穩定,她租了房子,請了阿姨,即將重新走入校園了。在她入校的那些天,我和同事余康生去校園外又一次見到了她。雖然依然瘦弱,但她的臉上有了笑意,講著這段時間的經歷,她滿懷感恩。
人生漫漫,楊竹梅已經回到了屬于她的軌道上,這讓很多人感到欣慰。其實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段腳下有泥土、心中有芬芳的歷程。今年以來,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高標準高質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我們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志愿服務隊新安幫幫團服務分隊的記者們,也通過每一次采訪實踐,幫助需要的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為愛發聲。正如這段感人的故事,已經在現實中開出了溫暖的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