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黃山市祁門縣,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但一說到祁門,就不得不提祁門紅茶。祁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因此祁門也被譽為“中國紅茶之鄉”,“你們祁紅,世界有名”的口號也是蜚聲中外。
10月12日上午,“喜迎黨代會 皖美這五年”網絡主題活動第三小分隊來到此次皖美之行的最后一站——黃山市。采訪團一行通過走訪安徽祁門紅茶發展有限公司和祁紅茶業有限公司等,親身體驗嚴謹的制茶過程,感受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扎根沃土 擦亮祁門品牌底色
10月12日中午十二點,一走進安徽省祁紅茶葉發展有限公司,一股優雅迷人而芬芳馥郁的似花、似蜜、似果的祁門香撲鼻而來,令人沉醉。在現場,企業負責人姜紅從祁紅的栽培種植、制作加工再到包裝銷售的“辛路歷程”,向在場的采訪團娓娓道來。
“祁門紅茶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也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紅茶珍品。而祁門得天獨厚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紅茶的誕生,特有的茶樹良種以及百年傳承的精湛制作工藝,更是讓祁門紅茶走出國門,享譽世界。”姜紅自豪地說道,祁門現有茶園19萬畝,涉茶人員10萬余人,全縣生產企業及加工戶總計400余家。在2021年,一產茶葉生產已經結束,產量7100噸,一產產值9.16億元,茶農人均收入6540元。
祁門當地茶園(宣傳部門供圖)
可以說,祁門紅茶是當地的一個代名詞,一張靚麗的名片。2021年,當地還提出祁紅產業將緊抓“基地、品牌、品質、龍頭、文化”五大提升工程進,重點加強茶園安全和茶葉品牌建設,實現祁紅產業更快發展。通過深化茶旅融合,發展祁紅文旅產業,祁門一方面打造一批有影響力、固定化的茶旅品牌和茶事活動,辦好祁紅采摘節、茶王賽、斗茶會。另一方面依托兩帶兩圈旅游資源,不斷深挖祁紅歷史文化,支持祁紅特色自駕游、祁紅民俗體驗游以及祁紅非遺傳承技藝研學游等特色茶旅業態發展,推進祁紅特色景點建設,以茶促旅,以旅帶茶,提升祁紅綜合效益。
技術賦能 人人喝得起紅茶
祁門紅茶之所以能夠享譽國內外,茶葉品質保障是他們最好的底氣。但具有開拓闖勁、工匠精神的他們并不滿足于這些,如何通過技術賦能,既能保證質量又能降低成本,從而讓人人都能喝得起好茶,才是他們一直追尋的目標。
制茶師傅向記者演示搓茶、篩茶的步驟
來到祁門縣祁紅茶業有限公司制作車間,標準化、自動化的流水線制茶設備依次有序地站好自己的“崗位”,按下啟動鍵,機器轟鳴、茶香飄逸,一顆顆茶葉等待著蛻變。姜紅說,傳統祁紅制作工藝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大部分,初制包括萎凋、揉捻、發酵、烘干四道工序,精制包括初抖、分篩、打袋、撈篩、毛抖等18道工序。“如果依靠手工制作,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產量也不會太高,價格自然也就很高,并不是大眾市場所能消費得起的。”
智能化生產線上的設備
記者品祁紅
姜紅介紹,近年來,祁紅加工技術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眾多突破,開發出了5條初制加工和2條精制加工連續化、清潔化、智能化生產線,在祁紅的自動化加工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通過智能化技術應用,將專業制茶師傅的經驗以數字化形式融入各個精制加工環節,以自動數據聯控,達到統一制茶標準,即保持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而且在成本控制、產能、清潔化加工等方面均實現了很大提升。產量提高了,也能讓人人都能喝得起紅茶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呂歡歡 攝影報道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