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袁星紅
近日,多位家長投訴稱,給孩子報了一家名叫鯨魚小班培訓機構,不上課也不給退還費用,受害者有上千人。該公司對此回應表示,公司正在轉型,將逐步退費。目前,北京市教委已就此成立專項小組展開調查。(詳見8月16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
自《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印發以來,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進一步加強。特別是隨著各項政策配套措施的出臺,部分機構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轉型發展,正成為多數公司的選擇。
從現實情況看,“雙減”政策的出臺,對于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培訓機構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此影響下,不少機構開啟了轉型之路。譬如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高途教育等機構開始向素質教育、藝體教育、科學教育、職業教育轉型。的確,這些大的培訓機構的積極轉型發展,有著風向標、先行者作用,給校外培訓機構的健康良性發展帶了希望。
但是也應當看到,在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發展的路上,一些不良現象正在冒頭。除剛剛被曝的鯨魚小班培訓機構退費難情況外,一些更極端的事情已經連續出現:北京斯坦利潛能英語機構突然關門、霍蘭德教育咨詢公司卷款千萬出逃、汕頭一家“潛能開發”培訓班老板跑路、“ABC360(伯瑞英語)”資金耗盡無法退費……這些跑路事件背后,成千上萬的家長的利益正遭受損害。從這點可以看出,一些培訓機構借著“轉型發展”之名,行著“卷款跑路”之實。
校外培訓機構以“轉型”之名行“跑路”現象不能忽視,最直接損害的是人民利益,同時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發展基礎。
仔細觀之思之,部分校外培訓機構之所以出現以“轉型”之名行“跑路”的情況,一方面,這些培訓機構沒能正確認識“雙減”政策,而是簡單地化理解為打壓、限制培訓機構發展,他們不適應新政之下環境,存在著“撈一筆”就跑的不良心態;另一方面,一些相關監管部門也存在工作不到位,執行“雙減”工作浮于表面,忽視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發展需求,缺乏引領指導。與此同時,有些監管部門作風不實,滿足于“一停了之”、“一關了之”的“惰性思維”,將心思放在了“上報數據”,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某種程度上看,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名義“轉型”暗地里“跑路”,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欺騙性,監管部門很難及時發現并有效地處理。可事實上,從很多報道里可以看出,一些維權家長提出的疑問,其實包含了很多切實的做法:例如能否將校外培訓機構資金通過合理措施進行有效監管?能否將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和年審年檢掛鉤?能否協調金融管理部門協助監管校外培訓機構資金?能否建立校外培訓機構風險警示名單?能否指導其轉型發展?這些“接地氣之問”,能給相關部門提供進一步思考的“鑰匙”。更進一步說,除了建立一套適宜于校外培訓機構的信息公開、資金監管、風險警示等制度措施的同時,還需要有“幫一把、送一程”的理念和智慧,使他們在轉型之路上走得更穩更好。這不僅可以大大減少類似現象的發生,還能切實的維護好多方權益,真正實現共贏。
編輯 向凱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