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吳永泉
日前,皖南一地發生一起多名未成年人欺凌一位女生案件,當事女生被堵在公廁的狹小空間,違法行為人扇了她數十個耳光,8月16日當地公安機關已經就此事發布警情通報,有10名未成年人涉及此事并受到處理。
未成年人欺凌,是指多數人聚集欺凌個別人或少數人,包括拳打腳踢扇耳光以及現實和網絡上的語言羞辱謾罵,唆使其他人孤立某一個人等,有的會導致暴力傷害案。這幾年,隨著社交傳播平臺普及,未成年人欺凌的視頻上網后,強烈的視覺畫面,會迅速激發人的情緒,這一現象成為社會越來越關心的焦點。
未成年時期受到的精神和肉體上的傷害,對人的影響很大。被侵害方要么忍氣吞聲,要么受不了羞辱做出極端反擊,性格弱的會得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傷害過多,會使人性格發生改變,比如不信任人、害怕暴力,甚至迷信暴力。行使暴力行為的一方,人生道路上如果沒有好的轉變,長大后可能成為“壞人”。
避免欺凌,需要每個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不要欺負人,包括語言和肢體,要友好相處,不做違法的事。如果孩子犯錯了,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承認錯誤,帶著孩子向受害人道歉,通過實際行動感染孩子學好。
同時,要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要惹事。提醒孩子遇到事要及時告訴父母或老師,平時多和孩子聊天溝通,了解他在學校的情況,多關心關愛。
每個人的人生,都從一張白紙開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其實不只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江西贛州市在2019年度該市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形勢分析報告中稱,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為男的多、無業人員多、學生多,且初中文化水平的多。其有危險性、共同犯罪等特點,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占比例較大。未成年人通過同學、熟人、朋友等互相影響,邀約聚眾作案情況較突出,一些涉案未成年人甚至在涉黑涉惡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尋釁滋事,毆打他人的居多;違法犯罪手段網絡化的特征較明顯,未成年人善于利用QQ、微信等招人入伙。
優秀的孩子,背后未必都有優秀的父母,但走上歧途的孩子背后,肯定與家庭與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研究發現,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的是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而被親戚照顧的,有的是父母整天忙生意或工作,還有的是父母成天忙著賭博等,甚至有的父母自身就有很多惡習,哪能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如果對身邊人仔細觀察,我們也會發現,一些人是在沒有認真準備的情況下當了父母,少數父母確實不知道如何當家長,應該怎么培養教育孩子。比如說,胎教教什么?幼兒期該教什么?上小學后要教什么?我們到底該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要教他哪些知識?都該認真考慮。
現在,有些父母能給孩子提供物質需求,但在精神和性格及行為養成上關注不多,總是說自己太忙,說自己沒讀多少書,不懂教育。所以,我們能看到一些父母希望學校能包攬孩子的教育問題,假期甚至讓社會培訓機構看管孩子。
但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培養基地,父母是陪伴孩子最久且關系最親密的“老師”,父母有最重要的監護責任,還有培養孩子形成良好性格與人生觀的責任。如果父母都沒時間沒精力沒心思教孩子,怎么能指望別人可以做到萬無一失呢?教孩子做人,還是要家長多上心,要以身作則,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成長,不只是課本知識學習,還要學習好的生活習慣、處事方式,懂得基本禮儀與法律知識,懂得避險知識,懂得與人相處。
當然,學校對孩子的教育責任也很大,“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教師不止是給孩子提供書本教育,還需要以自己的言行、品性、人文法治修養來影響孩子,引領孩子成長。同樣,社會對孩子也有保護、引導責任。
編輯:陶娜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