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0年7月7日,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上游山洪暴發,濁浪兇猛,屹立屯溪三江口數百年的鎮海橋(又稱老大橋),繼清代兩次水毀與一次重創之后,再次未能幸免,漸次水毀并最終倒塌,引起市內外關切與痛惜。此時,與無數土生土長的屯溪人一樣,旅居北京的韓祖樂先生,也悵然嘆息。隨后,他參考親友發去的影像,畫下大橋在洪水中消失的一瞬間,遙寄情思。此后一年多,韓祖樂用速寫方式,記錄了鎮海橋修繕的全過程。
韓祖樂,男,原在黃山市屯溪機床廠工作,今年68歲。愛好并擅長油畫,退休后堅持戶外寫生,近年以人物速寫為多,現為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油畫學會會員。2020年8月,韓祖樂回到屯溪,懷舊心切,沿著新安江畔尋覓舊日模樣,眼見倚堤岸柳也有很多消逝,甚為惋惜,隨后創作了兩幅油畫表達心境,也由此萌生了老大橋重建時跟蹤速寫的想法。
去年11月12日,鎮海橋修繕工程如期開工,很多人看到一位老人用速寫本在記錄現場,覺得新奇,他就是聞訊趕到修繕工程啟動儀式現場的韓祖樂。
韓祖樂以速寫方式持續記錄鎮海橋的重建,用畫筆繪就大橋建設者的身影和工程的推進情況,工地的繁忙景象也激發著他的創作熱情?!拔腋鶕こ痰墓濣c,變換不同的視角構圖,用源于現實藝術概括的表現手法,陸續完成了近60幅速寫系列?!表n祖樂說,希望這些速寫今后匯編成集,記錄這樁牽掛市民的大事,見證這段正在發生的歷史!
韓祖樂說,現在,承載著徽州子民家園情懷的鎮海橋涅槃重生,延續著古徽非遺的歷史使命,流淌的還是徽文化的血脈。建設者們本著修舊如舊的理念,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科學的運用現代建筑手段,歸來的的鎮海橋更加“強身健骨”,也最大限度地還原了鎮海橋的國保文物價值地位,重塑起屯溪的徽州人文地標形象,值得欣慰。
其實,這一年多來,像韓祖樂一樣關心、關切著這座徽州古橋逝去與它新生過程的人,上到耄耋,下至幼齒,何止萬眾。網上,關于鎮海橋的文章、詞賦、詩歌已浩如煙海,社交平臺的短視頻和照片像萬花筒一樣多元呈現,還有無數關于橋梁修繕的建議、意見真誠熱切,都表達了人們對徽州的深愛,對家鄉的關切,對鄉愁的期待。背后蘊藏的,是徽州文化的強大力量與根植于心的無窮魅力,也是人們對過往生活及人文記憶的呼喚與珍惜。
老鎮海橋已消逝,但它身上的大部分原石料構件與傳統工藝已被融入了新橋,重修的鎮海橋,繼續傳承了古橋的骨肉與人文歷史。過去的老大橋是打卡橋,是鄉愁橋,現在的鎮海橋已是網紅橋,也是繼續寄托徽州歷史人文情感與人間煙火氣的特色橋。(本文圖片為韓祖樂先生提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