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通過“十三五”期間的鞏固提升,皖北地區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已經解決,但皖北大部分地區群眾飲水還是以地下水為水源。由于地下水凈化處理任務重、成本高,同時長期抽取地下水容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帶來生態問題。
今年 5月17日,安徽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要求積極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確保“十四五”時期皖北人?喝上干凈水、基本不喝地下水,工程實施以來已經在淮南市鳳臺縣,亳州市等地初見成果。
改擴建老水廠實現地下水置換
截止2020年底,淮南市鳳臺縣通過整合兼并,自來水普及率已達到95%。2021年,鳳臺縣新集、尚塘水廠改擴建作為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重點工程,被列入安徽省“我為群眾辦實事”省級重點民生項目清單,已于今年11月底完成建設任務。
老新集水廠采用地下水,水質和水量都不穩定,改建后擴建供水規模5000m3/d,與老新集水廠5000m3/d并聯使用,達到了總供水規模10000m3/d,引西淝河水替換地下水作為水源,原水源井作為應急備用水源。擴建的新集水廠增設絮凝沉淀池、過濾池、清水池等供水設施,改造吸水井、二級泵房和加氯加藥間,利用管網延伸供水入戶的方式進行全覆蓋。
據尚塘水廠總經理陳迪科介紹,“老尚塘水廠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供水能力不足,改擴建后讓水量、水質、水壓更有保證”。尚塘水廠擴建供水規模10000m3/d,與老尚塘水廠5800m3/d并聯使用,總供水規模為15800m3/d,供水水源為茨淮新河河水。陳迪科說:“本次擴建除了提高供水能力,還將供水到古店水廠,對古店水廠之前使用的是地下水水源進行替換,原來的地下水水源將作為應急備用水源。”
在尚塘鎮尚塘村,賣涼皮的王鳳榮描述了她用水的變化。“原來我們從井里打水,有時水特別少,有時還特別渾,做涼皮都不能用,后來安了水管,但是也有時候會沒水,我(凌晨)兩點起來做涼皮的時候,有時候就沒水。現在水足了,一開水龍頭水就出來了,水這么大還這么清,除了偶爾停電時停水,其余沒有停水的時候。”
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運行
鳳臺縣下一步將在地下水置換的基礎上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完成“1+5”城鄉一體化建設,使受益居民達到60.83萬,自來水普及率98%以上,在出現旱情、水污染等緊急情況時農村供水保障率達到95%以上。
正在建設的亳州市古井鎮供水工程,在建成后也將實現城區與古井鎮一體化供水。2019年6月30日,亳州調蓄水庫建成,將承擔存蓄引江濟淮水源并最終輸送給群眾的功能。亳州水利局二級調研員趙德建介紹說:“亳州缺少湖泊,為了用上引江濟淮的水源,我們興建了這處水庫,并新建了取水泵站,水庫有493萬方的庫容,將實現向4個水廠的供水。這處水庫不僅可以存儲水源,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去年冬天第一次有天鵝來過冬。”
目前亳州取水泵站已經實現了每日20萬噸的輸水能力,供給亳州市城南水廠,供水范圍已經基本覆蓋了渦河以南的城區。趙德建說:“在新第三水廠、渦北水廠、古井水廠建成后,亳州取水泵站將能實現每日40萬噸的水源輸送,將覆蓋整個城區和古井鎮。”
改地下水源為地表水源后,從去年到今年亳州市地下水位上升了5米。亳州市水利局局長荀鳳飛表示:“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決我市工業和城鄉生活用水供水不足問題,補充農業灌溉用水,促進我市地下水壓采和退還被擠占的生態環境用水,具有顯著的供水、生態等綜合效益,對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讓皖北3000萬群眾喝上干凈地表水
據安徽省水利廳農村水利水電處副處長柳鵬介紹,讓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項目完成時間分兩段:第一批2023年底前,完成沿淮地區、引江濟淮工程安徽段建成后具備地表水源取水條件的13個縣(市、區)供水項目建設;第二批2025年底前,完成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建設期間具備地表水源取水條件的15個縣(市、區)供水項目建設。
柳鵬說:“項目建成后,一是可以讓皖北地區3000萬群眾喝上干凈的地表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可以減少地下水開采,保護地下水生態;三是將為皖北地區振興發展提供供水基礎支撐和保障,助力皖北四化同步。”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于源綺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