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份,我正式從事新聞工作,圓了夢寐以求的記者夢。這一年的11月8日,被定為記者節,我也迎來了第一個記者的節日。一年又一年,我從事新聞工作已進入第22個年頭。2021年11月8日,是我的第二十二個記者節。記者節,也是我的“職業生日”。
記者吳永泉(右)在采訪中。
踐行新聞理想
2004 年11 月,第五個記者節的時候,我進入安徽影響力最大、最受讀者歡迎的新安晚報社,仍然是派駐黃山市記者。新安晚報的辦報宗旨是“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紙媒輝煌時期,社會影響極大。進入新安晚報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壓力很大,要適應報社的快節奏,按照辦報宗旨拼搶新聞,為民生發聲。同時,報社人才扎堆,我的基礎薄弱,只能拼命學習,摸索前行。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幾個關鍵節點,我一直慶幸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候,是新安晚報給了我踐行理想的機會,在這里,不僅能做一名職業記者,而且報社嚴格的行業紀律、規范的考評體系,各位老師與領導的諄諄教誨,讓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合格的記者。我也一直提醒自己,要時刻守住職業底線,遵守法律法規,做好每一篇原創新聞,工作上要做到無愧于心,對得起當初的理想與職業選擇,要始終無愧記者證上的鮮紅國徽,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報社,還要對得起無數信任關心我的讀者。
記錄時代點滴
從事都市類媒體的采訪報道頗多不易,既有采訪發稿的硬要求,也有新聞題材的廣闊性,經常服務百姓民生,必須和社會各個層面接觸,和各種各樣的行業打交道。尤其是做監督類報道,不僅采訪難度大,而且往往會讓當事人甚至極少數領導厭惡、反感,報道者要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
當好都市類媒體的駐地記者更為不易,長期在一個城市工作,幾乎所有大事小事、好事壞事、突發事,我都要全力搜集、及時掌握、快速采發。要扎根百姓,扎根基層,廣交朋友,在重要新聞事件中不掉隊,要與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保持密切溝通,服務好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宣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每一天,都要保持新聞的警覺與敏感,隨時準備出發,隨地介入采訪。
按照國家規定,記者節是不放假的工作節日。其實,在其他節日,記者也沒有假日,哪有新聞去哪里,春節去深山,半夜跑突發,都是常事。有時也心累,但是很多報道產生了效果,為百姓解決了具體問題,為宣傳黃山盡到綿薄之力,努力為政府和社會搭建溝通互信的橋梁,鞭撻了一些不良現象。因此,我從沒有后悔自己選擇了記者職業,一直為自己能見證與記錄這個時代的點點滴滴而自豪。
架好新聞橋梁
作為記者,要始終堅持客觀、真實的報道原則,要實事求是,既不夸大其詞,也不粉飾掩蓋,既要報道發生了什么,更要追問為什么發生、如何才能不發生。既要報道好各方成績,也要讓報道平和、可讀、可信、接地氣。既要帶著良心和感情做好采訪報道,也要有理性守原則的負責任報道,做到不濫情、不煽情、不冷漠,不炒作。
長期以來,除了做好民生報道及突發事件采發,我還結合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在全面研判民情民意與政府決策初衷的基礎上,做過很多建設性報道,比如屯溪新安江段石質護堤擬拆除更換為鋼構護欄時,結合黃山城市的“徽韻”要求與徽州文化特點,根據多數百姓呼聲及時報道反映,政府也停止了這一做法;在屯溪老街濱江西路拆遷開發時,根據徽州行政變遷文化與地域文化特點,持續反映了各界訴求與意見,支持政府下決心保護了該地塊一幢占地數百平方米的歷史類建筑;在屯溪老大橋水毀后,持續兩年刊發了數十篇報道,滿足各界知情權,多次傳遞了專家學者和市民好的建議意見,助力老大橋修建得更好、更徽派。在黃山風景區擬拆除連心鎖時,及時反映各界意見,當地停止了這一計劃。近年,黃山市為了保護好新安江水質,在城區實施了較大規模的地下管網改造,道路開挖頻繁,在多方采訪后,持續做了多篇解釋類報道,也結合社會反映傳遞一些建設性意見,為政府施政行為做了詳細解讀,答疑解惑,消除信息不對稱產生的猜測與誤解,也助力政府工作能做得更好。
講好駐地故事
今年夏天,黃山市很多讀者反映了極少數教師有償補課現象,提供了有效線索,根據讀者反映做了采訪后,我沒有為獲得轟動效應搶發新聞,把了解到的情況先向黃山市教育主管部門反饋,在查處后及時報道,并對處理結果也做了詳細報道,傳遞了政府的鮮明態度,這一報道起到了良好作用。
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我要求自己圍繞黃山市中心工作做好宣傳,講好黃山故事,傳播好黃山聲音。每年通過數百篇的發稿,報道好黃山市的新安江生態保護、徽州文化保護利用、旅游產業發展、城市重點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等,通過實事求是的報道,鼓舞士氣,振奮發展信心,讓美麗的、美好的、正在努力發展中的黃山被更多人知曉,讓美好可愛的徽州被更多人了解與喜歡。這其中,對涉及黃山的一些謬誤錯論,及時采訪報道,如黃山迎客松在網上被多次說成是塑料樹現象,做了深度報道還原真相,起到極好作用。
節日期間,當有網民刻意放大某景區細節誤導外界認為黃山景區秩序混亂時,及時采訪還原事實,通過多角度呈現與解釋,讓讀者明辨是非,維護了黃山形象。
后記——
歲月無情催人老,一轉眼,當年的熱血青年也已白發亂躥,可我總覺得這份工作還沒做夠,沒做好。互聯網時代,隨著新安晚報新媒體矩陣的成功建設與布局,晚報的新聞傳播影響更大。同時,新聞采集與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記者的要求更高,今后,我仍然會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把新聞工作做得更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