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以前走在路上,車子過來時我們只能往草叢中讓,但總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沒想到這條路能修這么好!”10月27日中午,77歲的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桃坡村村民殷水平邊在路邊曬太陽、邊和記者聊起了穿村而過的公路的變化,“從最初的土路、砂石路到后來的水泥路,再到今天的柏油瀝青路,我這般年齡了,真是眼看著家門口的道路越來越好,出行越來越方便,就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樣節節向上呢。”
桃粟路沿途所見皆是風景。
殷水平老人所說的公路叫桃粟路,是一條連接貴池區梅街鎮桃坡村與梅村鎮粟坑村的縣鄉公路。用當地梅街鎮桃坡村黨委書記吳國正的話來說就是:修好的這條路是村民們的一條幸福路、安全路,“以前路基路面很不好,到處坑坑洼洼,路面臟亂差、潑灑也嚴重,經常有村民在上面騎車摔倒。現在路面干凈整潔,全部是瀝青路面,村民們出行安全多了,而且路面也從以前的4米拓寬到現在的6.5米,大大方便了周邊村民及企業員工出行。”
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乘車沿桃粟路一路前行,沿途所見可謂一路都是景。盡管已是秋季,行車途中的滿目翠綠仍讓人賞心悅目。貴池區交通局副局長王彥安介紹,歷時約一年左右時間,全長17.6公里、連接貴池區梅街鎮至梅村鎮的桃粟路終于高標準完工,“梅街梅村等地人口眾多,以前百姓出行經常要翻山越嶺。桃粟路的修通,極大方便了周邊百姓出行,同時也打通了通往梅村霄坑大峽谷的通道,拉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桃粟路沿途所見皆是風景。
王彥安副局長介紹,桃粟路只是貴池區近年來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貴池區以實施補短板、促發展、助增收、提服務、強管養、重示范、夯基礎、保安全“八大工程”為重點,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該區農村公路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過去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如今則是‘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一條條‘四好農村路’成為民生路、產業路、致富路,為當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據介紹,目前貴池區農村公路已實現“通村暢鄉”,農村公路網初步形成。近年來,貴池區累計完成投資13.4億元。截至目前,全區農村公路總里程2822.8公里,其中縣道220.3公里、鄉道1108.6公里、村道1493.9公里,以城區為中心、鎮街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鄉村、城鄉之間連接更加緊密。
桃粟路黃田村龍舒河邊上的觀景平臺。
路修好了,日常養護同樣重要。據介紹,目前,貴池區已建立制度健全的農村公路養護機制,并將“四好農村路”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農村公路實現“有路必養”,優良路率持續提升。“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體系基本建立,“以政府為主、分級負責、群眾參與”的養護格局基本形成,建立了區、鎮街、村三級路長制。截至目前,全區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97.73%,優良路率由59.95%上升到60.11%,沿線綠化以及沿途村鎮美化工程持續開展。
王彥安介紹,乘著“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東風,近年來,貴池區還深入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先后開通了池州主城區至烏沙片、茅坦片、殷匯片、梅街片城鄉公交,建設10個四級農村客運站、3個公交首末站、286個城鄉公交候車亭和公交停靠站牌,覆蓋了主城區外15個鎮、街道辦事處147個行政村。推動實施“農村公路+”旅游、產業、扶貧等發展新方式,帶動了特色種養業、農村電商、客貨運輸、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