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沐浴著時代的春風,近年來,各地美好鄉村建設成效明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變。但在個別偏遠鄉村“村村通”公路的末梢,因種種原因,一些“路難行”問題或依然存在。
近日,在深圳工作的安徽池州籍媒體人一丁(化名)先生投書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客戶端,反映國慶期間其在安徽東至縣的所見所聞:看到如畫般的"美麗鄉村",更喜見諸多"城市細節"已悄然走入鄉村深處。欣喜之余,也體味到"無處安放的鄉愁",以及“后脫貧時代”部分村民“歸鄉無路”的煩憂。針對一丁先生反映的問題,10月9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也采訪了當地相關部門。
山鄉像一幅色彩豐富的印象派畫作
平坦的水泥路,飛跨的石拱橋,竹制小涼亭,黛頂白墻的“村標”。一輛接一輛家庭轎車由身邊唰唰而過,浙A、豫B、皖A、粵B字樣車牌,昭示遠方游子歸來。這是一丁先生10月3日在池州市東至縣花園鄉栗埠村見到的景像。“走進村民汪才美家,只見滿屋裝配式裝修,堂屋如一幅主題鮮明的水墨畫。汪才美說,這是在杭州打工的兒子按尺寸訂制的新式裝修,房子占地百余平方米,建設加裝修花了五六十萬元。”
在汪才美家室內,墻上一方“東至縣農村改廁民生工程”銘牌引人注目。一個整潔、配備水箱的蹲位廁所,旁邊是一個手紙簍。“村民已基本告別茅廁時代,農戶都用上了沖水廁所,有了化糞池。”當地栗埠村支書杜炎朝說,除了沖水廁所,全村垃圾固定投放,有專人收拾,集中處理。“我特地繞村走了一遍,昔日垃圾俯拾即是、隨見污水橫流的“農村常景”已徹底改觀。”一丁先生表示。
“放眼望,二十多間依山而建的兩三層洋樓,在植被茂密的山巒襯托下,像一幅色彩豐富的印象派畫作。”一丁先生在見聞記中寫道,據杜炎朝介紹,美麗鄉村建設還在推進中,該村年內計劃再修建一條水泥村道,而村前河道屬長江支流堯渡河上游,夏天被沖毀的河道,政府部門現正在挖掘修繕。“依河而走的一條縣道向山里延伸,直通花園鄉最深處一座村寨——明年這條公路要再拓寬一個車道……”
千余米臨陡坡險路 眾人推車上狹路
當下的美麗鄉村有美好,但在一丁先生看來同樣也有遺憾:“如果說在東至縣花園鄉亭子下村民組看到的是滿心欣喜,在去往東至縣城堯渡鎮東山村趙嶺組的路上,我親歷的卻是令人揪心的另一番景象。”以下為一丁先生的現場親歷記錄:
“經過一處新設不久的紅綠燈路口,由東山路拐入滴水巖方向,穿村直行約兩千米,‘村村通’水泥路在山腳下消失,剩下一條僅容一車通行的登山土路向山林深處延伸。朋友自駕的小型SUV加大馬力向山上行,搖晃前行數百米后,轉過一道急彎,道路陡然垂直向上。隨著發動機陣陣嘶吼,這臺前驅SUV明顯力不從心。朋友緊急制停,三位乘員下車。”
“正考慮是否退下山,不巧一輛小型人貨車也在上山,窄窄一條上山土路,外側是深不可測的山溝,向上是近六七十度的陡坡,且一眼看不到頭。沒有任何警示標識,退無可退,唯有硬著頭皮往上拱。大家在車尾助推,司機猛轟油門,前輪與砂石摩擦,冒出陣陣青煙,炎熱空氣中焦糊味彌漫……所幸經過一番努力,人車終算有驚無險通過這段長約一千米的危險陡坡。慶幸之余是后怕:松軟路面發生溜車怎么辦?若有車迎面而來,又如何避讓呢……”
難行末梢路讓山村成“回不去的家園”
堯渡鎮東山村趙嶺自然村位于海拔約三百米的一處山窩內,四面環山。山下就是東至縣城堯渡鎮,既非大山深處,又非城郊便利處,位置十分尷尬。數棟徽派建筑依山錯落布局,再細看,村內雜草叢生。年逾七旬的村民趙壽章夫婦成了村里最知名的“留守者”。在他家大門一側,一塊由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黃銅色銘牌上寫有“光榮之家”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據介紹,原本趙家嶺自然村人丁興旺,所轄山場面積較大,有帶天井的百年徽派老屋六幢,另有青磚瓦房一二十棟。多年前村民上下山均靠一雙腳板,勤勞的村民祖祖輩輩肩挑背扛勞碌。十多年前村里靠"賣林換路"辦法勉強修了條運輸竹木的上山土路。"但年久失修如今溝溝坎坎,行車如賭命!"趙壽章說,先前年輕人離村出走,有的在縣城打工,寧愿受苦租房居住,也不愿回到山上。近些年,不少人返流回村,可房屋因年久失修卻難以住人。
東山村黨支部書記王龍發說,東山全村共有十個自然村,因地勢較為險峻,趙嶺組目前是唯一一個未通公路的村莊。趙嶺村民組現有24戶82人,近期,村民自發返村積資興建宗祠,村委會因勢利導,擬出資一萬元修建一個村民活動中心,好讓大家回村時有個集中的落腳點。但因“行路難”,村民們雖有斬不斷的鄉愁,現實卻是“回不去的家園”。
當地相關部門表示目前修路難度太大
村支書王龍發表示,趙嶺村民組至少有十多戶村民計劃修繕舊屋。“大部分村民因子女上學等現實困難而移居山下,但田地山場都在山上,村民只能借助唯一‘土公路’賭命般上下。多位國慶期間返村的年輕人表示,因村里竹木資源豐富,加上鄰近縣城,有退耕還林造就的大片綠水青山作依托,‘靠山吃山’、開辦民宿,興建農家樂,完全可以告別飄泊在外的打工生涯,重新過上穩定的山居生活,‘只要公路一通,就可以讓趙家嶺重新熱鬧起來’。”
針對一丁先生反映的情況,10月9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了東至縣交通局,該局主要負責人表示,希望鄉親們能生活得更好,一丁先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目前條件下實施起來確實有很大難度。趙嶺村目前僅有三戶留守老人居住,當地規劃中那是一處高山移民村。因為山高路陡,上山僅有的一條2.5公里土路如果要修,需要修盤山公路,僅建安施工就需二千多萬元,后期還要考慮通水、路面美化等,實施難度太大。”
“得知一丁先生的反映后,我們縣高度重視。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個工作日10月8日,東至縣交通局分管“村村通”工作的相關領導與當地堯渡鎮及東山村領導一道,步行登山到了趙嶺自然村實際查看。”東至縣交通局主要負責人介紹說。
“從政策層面來說,一般來說必須有二十戶以上,才達到省頒修公路標準。目前的政策條件下,縣級、鎮級財政更難以支撐相關施工項目。畢竟各地要花錢的項目太多。”東至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但一丁先生的呼吁也能理解,“但從實際來看確實很難,除非國家層面有宜地制宜的特殊政策扶持。”
(“回鄉記”原文圖作者為深圳報業集團高級記者一丁。)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整理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