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對長江大保護、環保整改、禁漁禁捕等工作給予肯定,作出“把馬鞍山打造成長三角‘白菜心’”的重要指示。作為一座傳統工礦城市,對于馬鞍山來說,沒有生態優先,就沒有一馬當先。一年來,馬鞍山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勇當長江大保護的模范生,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際行動保護好長江,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綠色含量”。
整治后的薛家洼水清岸綠。
昔日“臟亂差”,如今“美如畫”
2020 年8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考察,第一站就來到薛家洼生態園調研。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薛家洼生態園,站在觀江平臺向四周遠眺,悠悠長江水盡收眼底,岸邊林木蔥郁,沿江步道蜿蜒。從“雨天滿地泥,晴天滿場灰”到風景“美如畫”,薛家洼已成為當地百姓休閑的好去處。
薛家洼地區是長江主航道由江心洲西岸轉向小黃洲東岸的轉折點,也是沿江生態區、港區、馬鋼工業區“三區合一”的交會點。做為傳統鋼城,過去馬鞍山長江岸線被部分非法碼頭企業占用,濱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長江警示片曝光后,馬鞍山市委市政府集中整治,先后拆除固廢堆放點1 處,畜禽養殖場2 個,非法碼頭3 家,散亂污企業7 家,危舊居民區96戶,漁民住家及作業船223條。
2019年以來,馬鞍山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十年禁漁的重要批示,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六無四清”要求,于2019年7月底在全國率先完成退捕任務,提前一年半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的全面禁捕。
隨后,記者又來到濱江文化公園內的蘆葦江灣。2020 年8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此駐足,聽取了馬鞍山市關于長江大保護工作匯報。
“在這里,總書記作出‘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科學論斷。”馬鞍山市雨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花月介紹說,現在,一塊刻有“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景石樹立在這里,景石主體高度8.19 米,形似船帆,不少市民在此駐足打卡。
據了解,長江東岸雨山段全長12.7 公里,由南至北依次分布了陳家圩大堤、采石磯景區、濱江文化公園、濱江濕地公園、九華江灘濕地、薛家洼生態園,是馬鞍山最臨近市區的珍貴岸線資源。蘆葦江灣長江沿岸原生態景觀最為典型,長年有江豚頻繁于此翻騰嬉戲,白鷺大雁等鳥類在江灘上覓食休憩,美麗江景在此一覽無余。
去年以來,馬鞍山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深度整合濱江文化公園與采石磯景區、濱江濕地公園、薛家洼生態園等生態資源,同步推進濱江田園綜合體起步區4 大工程14 個項目建設,加快推動長江東岸“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轉換。
環保整改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一年來,馬鞍山市按照安徽省委決策部署,以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為發展定位,各項工作依此展開,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馬鞍山是一座傳統的工礦城市,工業占經濟總量的38.8%,工業中重化占比70%,產業結構重,污染排放大,治理難度高,不首先解決環境問題,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對于馬鞍山來說,沒有生態優先,就沒有一馬當先,這既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迫切需要,更是打造“白菜心”的首要任務。“十四五”期間,馬鞍山市提出主要生態環境指標要位居長三角城市前列,生態環保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為了勇當長江大保護的“模范生”,馬鞍山市堅持生態優先,采取創新舉措,緊抓環保問題整改,更重要的是通過環保整改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倒逼綠色轉型發展。據了解,2017 年中央環保督察以來,馬鞍山市累計整改上級交辦、自查和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1 萬多個,環保整改工作2018 年以來連續三年考核全省第一。同時,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流域治理、源頭治理、精準治理,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全面完成長江干支流4823 個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監測和溯源,正在推進分類整治,并納入信息化監管。生態環境部南環所、華南所開展戰略合作,推廣園區“環保管家”,提出環境管理建議220 條,67 個企業環境問題得到排除。
向山地區是馬鞍山的主礦區,由于長期超強度、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開采,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綜合治理的任務十分艱巨。對此,馬鞍山市啟動向山地區綜合整治,并把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實施重點污染治理、生態短板補修、土地整理利用、綠色礦山提升等十大工程,排出44 個重點項目,舉全市之力打好“向山大會戰”。
35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黑”
橫穿主城區的慈湖河是馬鞍山的母親河,發源于馬鞍山東部礦區,是一條重要的通江河流,沿河有36 條支流。多年來,由于礦山開采,沿線生產生活污水無序排放,造成水體黑臭。近日,記者來到慈湖河花山區段,水清岸綠的景色讓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以生態修復為導向,推進慈湖河綜合治理。已拆除100 多家采礦企業、化工企業和散亂污企業,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對126 個住宅區進行雨污分流,建設截污設施,開展220 公里市政道路管網排查清淤。污水收集及處理效能顯著提升,王家山污水處理廠今年一季度COD 進水濃度由去年同期的189 提升到274,其中2 月份達到了306。
同時,整治完成22條支流,并全部消除黑臭。對流域內3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增加日處理能力4.75萬噸,排放標準達到一級A。拆除流域內120多家散亂污企業、2萬平方米違法建筑,新建防洪堤岸30公里、排澇泵站14 座,對全河道進行環保清淤。通過一系列舉措,目前慈湖河水質達到地表V類水標準,全部整治工程完成后,將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
慈湖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只是馬鞍山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據悉,馬鞍山城區共有94 條水系,其中通江河流4 條,黑臭水體35處。2016 年以來,馬鞍山市采取PPP 模式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總投資34.8 億元。2018 年底獲批國家首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市后,一體推進雨污分流、截污納管、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等工作。
為抓好源頭治理,馬鞍山市查清94 條河道本底,對700 多處排口溯源排查、截污納管;抓管網分流,開展315 個住宅小區、220 條市政道路1100 公里管網雨污分流及混接點改造。實施岸下岸上一起治,岸下實施清淤、活水循環,構建水生態,岸上開展環境整治、拆除侵占河道違建,減少面源污染;干流支流一起治,以水系為單元,系統推進綜合整治;廠網河湖一起治,對4 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實施廠網聯動工程。
建立常態化的運營維護機制,落實黑臭水體河長制,實現長效管理。如今,馬鞍山市已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35 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黑”,慈湖河、雨山河等重要河道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V 類水以上。到“十四五”末,城區主要水體水質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