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無為市政府、無為市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一行人,來到該市牛埠鎮土橋社區,看望海軍陸戰隊某部“二等功”獲得者許俊的父母。看到許俊家大門上懸掛的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光榮之家”牌匾,大家都稱贊說:“軍人之家淬鐵為鋼,鑄就了許俊這個‘尖刀上的刀尖’。”
“三代五個兵,個個是雄鷹”!這是遠近鄉親對許俊家由衷的贊美。
外公、祖父:抗美援朝立下功勛
許俊的外公戴大牛是民族英雄戴安瀾的本家,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卻始終銘記報效國家的家族傳統。1952年,戴大牛隨部隊開赴朝鮮前線,與所謂的“聯合國軍”作戰,是個“從死人堆里爬回來的人”。戴大牛曾經給家人說美軍的炮火非常猛,沒有水喝,他在死人堆里撿起一個碗,盛起自己的小便喝下去;夏天的時候躲在防空洞里,把犧牲戰友的尸體也收進防空洞,他蛆蟲滿身呢;有一次站崗,他被美軍的炮彈炸埋,是戰友把他從泥土里扒出來的!因為在朝鮮戰備整訓中表現出色,曾經榮立“三等功”。回國后的1957年,戴大牛在國防建設中表現出色,獲得濟南軍區的表彰獎勵。轉業回鄉后,戴大牛擔任大隊民兵營長。有一次晚歸,發現鄰居家失火,他一腳踹開鄰居家的大門,救出被大火圍困的鄉親。
外公戴大牛早已病逝,但母親經常給許俊講述外公報效國家的故事,外婆經常攥著拳頭對許俊絮叨“你外公是一塊鐵呢”!榮立“三等功”的外公,讓許俊自小就受到了英雄的熏陶。
許俊的祖父許學林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與外公不同的是,祖父許學林從來不愿多說戰場上的事。有人猜測說他是醫務兵,可能在后方,沒有見過炮火。其實許學林擔任的是連隊衛生員,與曾任無為縣委書記的傅昌堂是戰友,戰友傅昌堂在戰火中失去左胳膊,他這個連隊衛生員沒有見過炮火?被熟悉的人們問多了,寡言少語的許學林總是說:“戰場上就是炮火,就是傷亡,有什么好說的!”
站場上見多了死人,許學林不愿意多提戰場上的事。轉業后,老兵許學林在公社醫院當醫生。讓許俊驚奇的是,祖父急救和包扎技能的高超。從前,農村勞動保護條件差,經常有人手腳被掛破。許學林接診這些病人,總是先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再用酒精反復消毒,再進行縫合。那個時候,附近的鄉親都稱贊許學林是軍醫呢!鄰居對祖父的敬佩,讓許俊的心靈受到英雄情懷的洗禮!
受外公、祖父的影響,許俊打小就立下衛國戍邊的理想,中學時做作文曾經寫過外公和爺爺的故事。2013年夏天,參加過高考的許俊到解放軍861醫院體檢,接兵的軍人問他為什么要當兵?他回答:“受家庭熏陶!”
父親、叔父:和平時代的鋼鐵衛士
許俊的父親許衛民1986年參軍,是個崗位十分重要的通訊兵,曾在山西定襄、湖北麻城某部載波室駐防。說起自己的從軍經歷,老兵許衛民說:“值勤——操練——學習——休息,值勤——操練——學習——休息;有時載波機壞了,能夠迅速修好,這是我們軍旅生涯的全部。”三十一年過去了,問起老兵許衛民在載波室的具體工作,他依然諱莫如深,只說載波是部隊的眼睛,自己隔天到載波室值勤一次,每班六小時,值勤時連長都不允許進入。說起自己的軍旅生涯,許衛民一字一頓地說:“值勤的六個小時,必須像釘子一樣,釘在崗位上!”在載波室值勤,許衛民沒有出過一點兒差錯。
朋友想打聽載波室的秘密,說現在是電子通訊時代,載波已經過時,他不置可否。同一批入伍的戰友聚會,大家說起自己在部隊的經歷,只有他不肯開口,說載波室是保密單位。退役31年了,出于軍人的本能,已經成為血吸蟲病防疫專家的許衛民依然遵守軍隊保密條例,對自己在載波室工作的細節一點也不透露。
許俊的叔叔許衛平1990年當兵,曾經駐防黑龍江省的綏芬河市。在部隊,他全力適應北方寒冷氣候,三個月就能夠獨立站崗。在綏芬河為國戍邊的兩年零九個月里,他參加過中俄邊境綏芬河國門建設的義務勞動,參加過協助俄羅斯追查逃兵的兩國合作活動,參加過為駐地群眾服務的義務勞動,曾經被評為“學雷鋒標兵”。老兵許衛平送侄兒許俊上軍校,他想起自己曾經參加的中外軍事合作活動,囑咐侄兒:“聽黨指揮,苦練殺敵本領!”
父親和叔父用實際行動,教育許俊牢記腦袋決定方向、規矩決定方圓、實力決定勝負的準則。入伍前,許俊接受父親和叔父的指導,不但提前知道了軍人的軍容軍紀要領,不但學會打包疊被,還領悟到自己應該從祖輩和父輩那里承繼哪些傳統。許俊在新兵連,曾經教戰友打包;與同學和親友聊天,從來不說部隊訓練的具體內容;向女友介紹自己的家人,只說“我的父親和叔父是為國家站過崗的人”……接過父輩傳下來的重擔,許俊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和平時代的鋼鐵衛士。
許俊:站在先輩肩膀上苦練衛國本領
軍校畢業后,許俊被分配到海軍陸戰隊某部,成為一名光榮的海軍陸戰隊隊員。下連隊前夕,許俊特意探親回家看望父母。父親許衛民看出許俊的心思,為他講起祖父許學林丟下衛生箱拿起爆破筒的舊事,母親戴麗霞拿出志愿軍總部和濟南軍區給外公家的報喜信。許俊接過外公的榮譽證書,那上面的文字他早就能背出來。
志愿軍司令部的報喜信是:“戴大牛同志在朝鮮戰俻整訓中創立功績,業經批準記三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特向戴福全先生報喜!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仝賀。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五日。”
濟南軍區的報喜信是:“戴大牛同志系我部班長。在國防建筑中創有顯著成績,除給予適當表揚獎勵外,特向貴家鄉報喜。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一九五七年八月十日。”
老兵許衛民想到兩份報喜信的另一層含義,他對兒子許俊說:“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你外公在朝鮮全身心投入到戰備整訓中,回國后全身心投入到國防建設中,就是為了戰時少流血呢。”這個時候,他才主動提起自己當兵苦練業務技能的事,自豪地說自己曾經是總參通訊兵的業務骨干!
父母的話讓許俊明白,自己家族從橄欖綠到海軍藍,變化的是軍裝色彩,不變的是苦練殺敵本領的初心,不變的是鐵、是鋼一般的意志——如果外公、祖父、父親和叔父是一塊鐵,他必須接受一次次的淬火,讓自己百煉成鋼。帶著長輩的殷切期望,許俊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不斷淬煉自己的意志,錘煉高技術條件下的打贏能力。下連后,許俊訓練時總是從嚴從難,從不懈怠。
不管訓練多苦多累,也從不和家里提過一句,因為他知道和祖輩和父輩比起來,他所經歷過的苦和累不值一提。有一次,許俊訓練時右手肌腱斷裂,手術后不到一個星期他便恢復訓練。休假回家,父母問許俊手背上的傷疤是怎么回事,他輕描淡寫地說道:“不小心割破了皮。”
2020年2月,參加全軍某對抗比賽選拔,作為骨干的許俊每天保持12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訓練,晚上還要給新隊員加“夜餐”。備賽的關鍵期,他甚至將鋪蓋搬進機房。成為海軍賽區種子隊后,許俊和自己的團隊正積極備戰全軍淘汰賽,許俊的父親遭遇連車禍。許俊知道了,非常著急。關鍵時刻,母親戴麗霞斬釘截鐵地告訴對他說:“打仗的時候,你要是能回來,你就回來吧。”把訓練當成實戰,把賽場當成戰場,許俊知道母親話語的全部含義。頂住巨大壓力,許俊在比賽中越戰越勇,最終奪得團隊賽全軍一等獎和個人賽全軍第五名、海軍第一名的好成績,并在后期混合對抗賽中勇奪全軍第一名。2020年底,被旅隊評選為“刀鋒勇士”、入選海軍陸戰隊2020年度“陸戰先鋒團體”,榮立個人二等功。
踏著祖輩和父輩的足跡,許俊用實戰淬煉自己的意志,磨礪自己的膽識,使自己成為“刀鋒勇士”。正如海軍陸戰隊第四屆“陸戰先鋒”給許俊團隊的頒獎詞說的:“棋盤雖小,容納萬里疆場;無形空間,智勝陸海空電。五個月星夜兼程,用科技‘算子’撥開戰爭迷霧;十兄弟勠力同心,靠智慧‘方程’破譯打贏密碼。你們置身賽場緊盯戰場,瞄準前沿勇立潮頭,書寫新時代基層官兵研戰謀戰的生動華章!”從“光榮之家”走出來的許俊,帶著外公、祖父、父親和叔父的希望,帶領他的團隊聚焦打贏苦練本領,一定會成為“尖刀上的刀尖”!
孫海濤 戴啟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