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安徽10人入選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據安徽文明網消息,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了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公示名單,安徽共10人入選。他們分別是:

助人為樂類

戴 清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科技局離休干部

俞細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96812部隊49分隊技師

見義勇為類

陳 陸 生前系安徽省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隊廬江縣大隊黨委書記、政治教導員

聞國慶 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中學退休教師

誠實守信類

余 靜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嚴明友 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朱灣鎮朱灣中學退休教師

敬業奉獻類

劉雙燕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朱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李 夏 生前系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

孝老愛親類

張舜華 安徽省蕪湖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退休醫生

蔣荷芝 安徽楚源工貿有限公司退休職工

助人為樂類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戴清

戴清,男,漢族,1931年7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科技局離休干部。

戴清16歲參加革命,先后參加過淮海戰役等多次戰役。戰爭年代,他勇往直前、屢立戰功,為革命事業甘灑熱血;和平年代,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紅色宣講四處奔波。

戴清離休后,從零星的演講到區域報告,紅色革命教育課堂越講越遠、越講越密,足跡遍布安徽、江蘇兩省7市26縣570多所學校,作報告580余場,學生參與40多萬人次。戴清總說,是戰友們的精神激勵了他,他要盡自己的力量把戰友們的精神傳遞下去。他自制戰役示意圖等演講道具,結合自身經歷講述革命故事,抑揚頓挫的語言,精彩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同學們。“只要我還能動,我就要去給孩子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讓他們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戴清每次到學校作報告前都“約法三章”:不要一分錢報酬、不接受任何招待、一律不要接送。一次,到霍邱縣臨淮崗鄉兩個農村小學演講,他硬是堅持不要接送,一天來回走了60多里路。有時候路程遠、時間緊,必須在學校吃飯,他就自己到食堂與學生一起排隊打飯、在一張桌上吃飯。他出門就是一套樸素的軍裝、一雙普通的球鞋。

他捐款助學,傾盡所有關愛著孩子們。戴清對自己很摳門,對學生卻格外大方。自1993年起,戴清就熱心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隨后從未間斷。離休30年來,戴清資助近40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捐資助學60多萬元。“只要我還活著,資助學生這件事,就會一直干下去。”

“入黨不為了別的,就是要把為人民服務做到底。”2004年,戴清簽訂遺體捐獻協議,把回饋社會做到極致。

戴清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俞細文

俞細文,男,漢族,1985年9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96812部隊49分隊技師。

在軍校學習期間,俞細文堅持利用休息日為老百姓做好事;入伍后,他捐款幫助逾100名貧困孩子重返校園;他成立志愿服務隊,與多所學校建立幫扶關系,為貧困學生送去愛心……他用平凡而偉大的善舉,讓陽光照進遠山,讓夢想插上翅膀。

“要做一個像雷鋒一樣的人”,這是俞細文鐫刻在心中的座右銘。早在士官學校學習期間,俞細文就堅持利用休息時間上門為老百姓義務修家電、修車、打氣、補胎、理發,被當地老鄉親切地稱為“小俞師傅”;他義務獻血15年,一旦需要應急用血,總是隨叫隨到;他利用節假日,乘公交、騎單車、爬山路,走遍駐地周邊30多個村莊,收集貧困學生信息,累計捐款16萬余元,幫助102名貧困孩子重返校園,受助學生中已有28人考上大學。

2013年,他和戰友成立“俞細文志愿服務隊”,目前已發展隊員逾2100人,覆蓋16省份40多支部隊和7所軍隊院校,累計與33所學校建立幫扶關系,為2000多名貧困學生送去溫暖和愛心,同時援建37個“愛心書角”,捐贈圖書1.3萬余冊。俞細文還擔任了駐地周邊5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先后100多次走進校園開展愛心活動。

他同駐西部地區4支部隊結成愛心聯盟,與西藏林芝傾多小學、貴州畢節雅木小學等7所學校建立定點幫扶關系,持續開展基礎援建、教師培訓、特色教育等活動,幫助他們提升教學質量水平;他先后為300多名貧困兒童購買新衣,幫助148名貴州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實現“微心愿”。

俞細文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見義勇為類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陳 陸

陳陸,男,漢族,1984年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安徽省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隊廬江縣大隊黨委書記、政治教導員。

陳陸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在抗洪搶險戰斗中,勇闖驚濤駭浪,持續奮戰近100個小時,成功營救、轉移群眾2600多人,自己卻不幸被洪水卷走,英勇犧牲,用生命踐行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

2020年7月22日,巢湖水位激增,百年一遇。位于廬江縣同大鎮的石大圩突然漫堤潰口,圩區4個行政村全部被淹,多名村民被洪水圍困,情況萬分危急。盡管當時陳陸已連續工作96個小時,幾乎沒有休息,且長時間的日曬水泡導致雙腿紅腫、行走艱難。但在接到報警后,他仍然義無反顧登上救生艇,帶領消防戰士火速奔赴現場。

在成功救出2名被困群眾后,陳陸得知村內還有群眾被困,其中有1名行動不便的老人,急需救援!顧不上片刻休息,陳陸再次出發。此時潰堤口子愈開愈大,激流涌動。“同志們,我來帶路、打頭陣。”陳陸毅然決然跳進首艇,主動擔當洪水中的“開路先鋒”,帶領4艘救生艇,向著群眾被困的方向全速開進。

突然,遠處堤壩傳來幾聲巨響,5臺用來封堵決口的挖掘機瞬間被洪水卷走,不見蹤影,湖水河水之間的落差水位從40厘米猛增到3米高。“掉頭,快掉頭!” 陳陸大聲喊道。話音剛落,陳陸乘坐的救生艇已被卷入水位落差區域,猛然側翻。陳陸被洶涌激流卷走,壯烈犧牲,年僅36歲。

事實上,這并不是陳陸第一次為救援生命挺身而出。2008年合肥雪災以及2016年廬江洪災,他都奮戰在一線營救受困群眾。

陳陸被批準為烈士、追記一等功,被追授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入選“中國好人榜”。

聞國慶

聞國慶,男,漢族,1951年10月生,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中學退休教師。

55年來,聞國慶先后6次跳進江河,成功救起7人。險情面前,他總是義無反顧、沖在最前面。聞國慶在群眾危難時數次舍身相救,用實際行動譜寫一曲新時代的正氣歌,彰顯英勇仁愛的高尚情操。

2020年10月17日下午,池州城區百牙橋上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突然,一名60歲左右的女士沖到橋邊,跨過欄桿跳入河中。“救人啊,有人跳河了!”此時,剛好路過的聞國慶循聲望去,發現水中有一名女子在拼命地掙扎撲騰,情況危急。聞國慶跑到河邊,縱身躍入河中,快速游向溺水者,托起她的身體,讓她的頭部露出水面。在熱心市民協助下,他一手劃水,一手托舉,艱難地向岸邊前進。整個救援過程大約持續了5分鐘,時間雖短,但對于聞國慶這樣一位老人來說,難度極大,每前進一步都異常艱難。快到岸邊的時候,聞國慶已經筋疲力盡,臉色蒼白。最終,在岸邊眾人幫助下,他成功將落水者救起。

聞國慶還有多次下水救人的英勇壯舉。從1966年6月,年輕的聞國慶奮力救起落水同窗開始,除了上面提到的那次,先后5次在江河、水庫成功救起6人,其中有他的同學、同事,也有他的學生、朋友;有朝夕相處的熟人,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有深陷水庫漩渦的游泳愛好者,也有意外墜入長江的溺水者。

面對落水者或其家屬的重謝,聞國慶總是婉言謝絕:“在別人生命攸關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使命,不值一提”。

聞國慶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

誠實守信類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余 靜

余靜,女,漢族,1983年12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余靜信守“只要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的承諾,始終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6年來,她帶領村民搞養殖、建茶廠、發展旅游,實現全村貧困戶如期脫貧。余靜用苦干實干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2015年7月,金寨縣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余靜所在單位需選派一名工作人員到定點幫扶的大灣村駐村工作。面對組織召喚,余靜主動請纓報名參加。從此,她離開熟悉的工作和安逸的小家,來到了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2018年2月駐村扶貧屆滿時,她向組織申請留任,繼續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

余靜踐行承諾,與群眾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她無數次行走在田間地頭,訪貧問暖、問計施策。她爭取項目資金鋪成水泥路47公里,修建橋梁5座,實現道路硬化全覆蓋,自來水覆蓋率100%。新建擴建茶園4000畝,戶均年增收6000元。保護紅色遺址,申報4A景區,建設精品民宿群、農家樂,僅2020年就實現旅游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在余靜的帶領下,村集體經濟從0元發展到14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逾1.4萬元,貧困戶全部如期脫貧。2021年,大灣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余靜一心撲在脫貧攻堅上,自己的小家照顧不上,在駐村扶貧的日子里,唯有用手機才能與孩子短暫“相聚”。雖然虧欠了這個小家,但在余靜心中,能幫大灣村村民如期脫貧致富,一切都是值得的。現在,她依然覺得身上的擔子很重,因為鄉村振興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余靜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誠信之星”、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嚴明友

嚴明友,男,漢族,1929年12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朱灣鎮朱灣中學退休教師。

嚴明友兩次參軍入伍,以身報國。退伍后,他放棄舒適工作環境,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學校去教書,一教就是近40年。退休時,他堅決放棄離休待遇,繼續義務為農村邊遠學校教學30余年。他用一生堅守信仰,用丹心書寫忠誠。

兩次參軍入伍,堅定革命信仰。1942年,一支新四軍隊伍駐扎在嚴明友家里,耳聞目睹革命隊伍救苦救難的革命義舉,他毅然報名參軍,成為一名文藝兵,后因年齡小,入伍不到一年被精減回家。嚴明友志向不改,1949年7月,終于第二次參軍。兩次參軍歷練,堅定了嚴明友對黨和人民事業的信仰和忠誠。

以身許黨報國,信守為民宗旨。1952年轉業時,嚴明友被調到盱眙縣文教科當會計,當得知農村師資緊缺,僅當了63天會計的他申請到條件艱苦的學校去教書,而且一教就是近40年。退休時,他本該享受離休待遇,卻說:“黨培養我這么多年,我不應該向組織伸手要待遇、要福利。”最終他放棄離休待遇,義務到多所農村學校教授音樂課,最遠的學校要走10多里路,他每天早早出門,從未間斷、從不遲到。“我要用音樂與孩子進行心靈對話,在三尺講臺上播撒愛國主義的種子。”嚴明友說,這是他的畢生追求。

一生安貧樂道,盡顯赤子之心。幾十年來,嚴明友總是對他人無私相助,對自己嚴苛摳門。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瓦房就是他的家,除了書籍報紙,最值錢的就是一架鋼琴。他把省下來的錢捐給汶川和玉樹地震災區,捐給偏遠鄉村學校,捐給貧困家庭孩子。“我的錢都是黨和人民給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要捐出去。”嚴明友說。

嚴明友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敬業奉獻類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劉雙燕

劉雙燕,女,漢族,1975年6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朱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劉雙燕是全國扶貧戰線上為數不多連任3屆共9年的第一書記。她兩次主動留任,先后帶領利辛縣陸小營村、朱集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扶貧期間,遭遇母親、丈夫先后病逝,她化悲痛為力量,初心不改,奉獻基層,被譽為“黨的好女兒”。

2012年3月,劉雙燕作為選派干部擔任利辛縣陸小營村第一書記。這是個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村子,交通閉塞,產業落后,部分村民還患有艾滋病,因為各種原因成了軟弱渙散村。上任以后,劉雙燕把村民當親人,幫助患病村民重樹信心。她千方百計籌集資金50萬元,修通近3公里長的水泥主路,讓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就在劉雙燕干勁十足的時候,身體一向硬朗的母親突然被檢查出患了肺癌。劉雙燕本想在母親生命最后時刻陪伴左右,但母親深明大義,鼓勵劉雙燕繼續幫助群眾走好脫貧攻堅路。通過3年的努力,在劉雙燕帶領下,陸小營村逐步擺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走上發展正軌。

2014年底,劉雙燕在完成陸小營村扶貧任務后,選擇到利辛縣另一個深度貧困村朱集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朱集村,劉雙燕帶頭發展種養合作社,引入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光伏發電、林業扶貧等產業。3年下來,村里的產業從小、散、差,逐步發展到初具規模,全村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順利從重點貧困村出列。2018年3月,任職期滿的劉雙燕再次留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正當劉雙燕順利推進各項工作之時,其愛人卻突發急性心梗不幸離世。噩耗傳來,劉雙燕如遭晴天霹靂,堅強的她料理完丈夫后事,擦干眼淚又回到了朝夕相伴的貧困群眾身邊。經過劉雙燕6年的努力,朱集村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決,341戶739人全部脫貧,曾經的貧困村現已成為安徽省美麗鄉村示范村。

劉雙燕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李 夏

李夏,男,漢族,1986年7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李夏一次次放棄回城的機會,向著最偏遠的深山“逆行”。作為一名基層紀檢干部,他“硬得像顆山核桃”,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微腐敗”,當好黨規黨紀“守護人”、群眾利益“維護者”;在抗擊超強臺風“利奇馬”時沖鋒在前,不幸殉職,用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他在山區基層磨煉自己。“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這是李夏工作日記扉頁上的一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2011年,李夏進入績溪縣長安鎮工作,母親原以為兒子離家近了可以共享天倫,卻沒想到“他一頭扎進了山里”。8年來,多個縣直部門想選調李夏,均被他謝絕。在基層紀檢監察崗位上,從大力整頓黨員大會會風會紀,到調查處置4年前換屆選舉“拉票”行為;從盯著村干部退還多領取的1萬多元報酬,到讓不符合享受危房改造補貼條件的村民退繳補貼款;從狠抓工作紀律,到督辦解決群眾吃水難題……只要發現問題線索,哪怕是多年前的“小事”,他也一定要追查到底。在李夏眼里,“紀檢工作沒有小事”。8年來,他參與處理問題線索77件,其中立案審查32件,處分31人。他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2019年8月10日,距離超強臺風“利奇馬”登陸中心僅300公里的荊州鄉大雨如注。那天是周六,李夏本已答應妻子回家。然而,臺風險情終究讓他放心不下鄉親們,他選擇了留下來。當山洪涌進敬老院,李夏蹚著水將18名老人安全轉移;得知有塌方導致道路受阻,他趕去徒手搬運碎石,為救援車輛開路;接到附近一處山體隨時有塌方危險的消息后,他耐心勸導,護送17位村民離開。就在他向下一處險情奔去時,卻突遇泥石流,被瞬間卷走,倒在了抗災搶險的路上,年僅33歲。李夏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榮登“中國好人榜”。

孝老愛親類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張舜華

張舜華,女,漢族,1932年1月生,安徽省蕪湖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退休醫生。

張舜華是新安中醫“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年少時,她以柔弱的肩膀撐起家庭的希望,侍奉患病父母,照顧兩個妹妹。結婚后,她支持愛人在外工作,持家行醫一肩擔,獨自拉扯大5個孩子,躬身踐行自強精進的家風家訓。

她孝感鄉鄰,傳承醫術繼家學。張舜華年幼時,兄長突遭變故夭折,其父痛徹心扉,整日郁郁寡歡。年幼的張舜華暗下決心,傳承家學,在陪同父親出診時用心觀察,認真對照家藏古籍醫案悉心揣摩。父親患病后,張舜華成了家里頂梁柱,無微不至地侍奉雙親、照顧兩個妹妹,孝道感動四鄉八鄰。張舜華聰慧孝順,終得父親傳授祖傳醫術,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大夫。

她內柔外剛,持家行醫一肩擔。張舜華與愛人李濟仁結婚后,因工作原因分居兩地長達22年。張舜華獨自在老家拉扯大5個子女,既要出診治病,又需操持家計,所有苦累都自己一個人扛。她常年身后背幼子、胸前掛藥箱,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步行出診,有好幾次差點翻墜山崖,被群眾稱為“鐵打身體、馬不停蹄”。

她傳承家訓,言傳身教育子孫。張舜華秉承“孝悌忠信、自強精進”家訓,從自身嚴起,培養孩子們勤學明辨、自強自立的品格。她手不釋卷,躬身垂范引導子女熟讀深究經典讀物,還經常帶著孩子們去山上認藥、采藥。在她嚴格教導和悉心啟發下,5個子女都事業有成,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

張舜華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蔣荷芝

蔣荷芝,女,漢族,1970年11月生,安徽楚源工貿有限公司退休職工。

蔣荷芝弟弟因工傷變成植物人,她用22年的真情堅守和無私奉獻,不僅喚醒弟弟,還讓弟弟從癱瘓在床到能正常行走,智力也有所恢復,用傾情付出創造了愛的奇跡。

1999年,蔣荷芝弟弟在維修液壓支架時,被老化機器里崩出來的螺絲擊中頭部,昏迷了7天7夜,成了植物人。蔣荷芝父親早亡,當時母親年事已高還患有心臟病,已經結婚的蔣荷芝擦干眼淚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把弟弟帶回自己家照顧。

在她的精心護理下,3個月后,弟弟竟然從昏迷中蘇醒了。看到弟弟醒來,蔣荷芝欣喜若狂,但蘇醒后的弟弟因大腦受損,智力回到了嬰幼兒時期,哪怕是吃飯喝水這樣的小事情,都不能自己完成。這讓蔣荷芝反而更辛苦了,她不僅要照顧弟弟的生活,還得日復一日幫助弟弟恢復肢體能力、教會他獨立生活。

從此以后,蔣荷芝的生活就固定在家和單位這兩點一線間,每天給弟弟喂水喂飯、清理衛生、洗床單衣物,盡心盡力照顧弟弟。但蔣荷芝毫無怨言,她說弟弟是自己的親人,她要撐起弟弟活下去的希望。在她的護理下,弟弟一點點好轉,從需要喂水喂飯到現在能自己吃飯,從癱瘓在床到現在能單獨行走,從嬰幼兒智力水平到現在擁有相當于8歲孩子的智力。蔣荷芝用愛換來了一個生命奇跡,弟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姐姐對我真好。”2017年,以蔣荷芝為原型的微電影《阿姐》開拍并上映,獲得了廣泛好評。

在家中,還有體弱多病的母親和婆婆,也都需要蔣荷芝照顧。為了照顧老人和弟弟,她和愛人10多年沒有買過一件像樣的衣服,但是愛人的理解支持,孩子的乖巧懂事,弟弟的點滴變化,是她最大的欣慰。她們一家人相互扶持,用愛心與恒心書寫了一段濃濃的親情。

蔣荷芝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

編輯  張大為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全國“兩優一先”擬表彰對象公示 安徽抗洪烈士陳陸入選

黨中央決定,表彰一批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贵德县| 广德县| 永济市| 栖霞市| 平昌县| 隆子县| 新巴尔虎右旗| 镇坪县| 岑巩县| 南投县| 将乐县| 固安县| 萨迦县| 民权县| 淄博市| 土默特左旗| 年辖:市辖区| 沧源| 莱阳市| 通海县| 油尖旺区| 古田县| 年辖:市辖区| 万荣县| 淮安市| 合川市| 清镇市| 新和县| 武安市| 民勤县| 寿阳县| 平泉县| 安宁市| 桂东县| 镇江市| 册亨县| 连山| 荆州市| 乡城县|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