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池州市青陽縣位于長江下游南岸、皖南山區北部,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漫山開遍“映山紅”。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集聚地和傳承地,青陽縣紅色歷史輝煌燦爛、紅色資源積淀深厚、紅色基因豐富多彩,留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革命史料和紅色印記,這里曾涌現了寧坤山、岳子樵、程新榮等眾多革命先烈,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他們用生命譜寫了初心和使命的壯麗詩篇。近年來,青陽縣堅持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與黨史宣傳教育相結合、與紅色旅游相結合,讓紅色文化煥發出新時代光芒。
航拍青陽縣酉華鎮宋沖村。
紅色沃土從這里延伸
從池州市區驅車出發,沿著318國道向東行駛70多公里,記者來到位于深山之中的青陽縣賓山革命紀念館尋古探幽。一路重巖疊嶂、綠水青山,雖隱天蔽日,但一段段悠遠的歷史不斷浮現于眼前。
中共青陽縣委(工委)舊址。
走進賓山革命紀念館,房前溪水淙淙,屋后背靠賓山,房頂石片做瓦,顯得莊重、古樸,很有特色。講解員介紹,賓山革命紀念館坐落在青陽縣酉華鎮宋沖村宋沖組,位于南陵、涇縣、青陽三縣交界處,這里曾是解放戰爭時期涇青南縣委的駐地(縣委舊址)。 “大廳內的書法‘鐵軍精神,永放光芒’,是2009年9月朱農為祝賀紀念館開館的題詞,當時的他已92歲高齡?!?/span>
1945年10月10日,中共沿江中心縣委在銅陵庵門口肖村宣布成立,并確定了堅持沿江斗爭的方針: “背靠山區,面向沿江,隱蔽精干,積蓄力量,相機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隨后,在中共沿江中心縣委領導下,28歲的朱農率領中共銅(陵)青(陽)南(陵)縣委機關及部分武裝人員進駐涇(縣)青(陽)南(陵)交界的賓山地區,取得反“清剿”斗爭的勝利,在賓山地區建立了立足點。
青陽縣賓山革命紀念館。
在紀念館隔壁,住著一位78歲老人梅寶珍。她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回憶道,現在的賓山革命紀念館,以前就是她的家。當年她僅有4、5歲,有關游擊戰爭的記憶都是她的干爹朱農告訴她的。 “那時我的父親梅怲根在村里管事,朱書記信任他,不僅讓他做督導員,晚上還住在我家。因朱書記思念自己的女兒,就認了我做干女兒。雖然日子苦得很,但他從不抱怨,有空總來逗我笑。”
如今,偉大的革命精神成為賓山所在地酉華鎮宋沖村巨大而永恒的精神財富,不斷激勵著老區人民傳承紅色基因。據不完全統計,建館以來,已接待參觀者達3萬多人,逐步成為青陽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宋沖村依托賓山革命紀念館,通過紅色旅游線路的規模效應,帶動“農家樂”、觀光賞花采摘、漂流等綠色產業發展,形成“一紅一綠”的村莊發展新格局。
紅色故事從這里挖掘
在紅色資源、革命遺產豐富的青陽,紅色故事“信手拈來”的同時,也始終在被“精雕細琢”,不斷創新傳承。“中共皖南工作委員會是經中共上海中央局批準成立的,是見于中共上海中央局文獻資料記載的青陽最早的中共黨組織,也是安徽省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中共黨組織之一。”6月22日上午,在青陽縣陵陽鎮中共皖南工作委員會舊址,陵陽小學的五年級學生查諾正在為到訪的參觀人員介紹皖南工委歷史。作為小小紅色講解員,她對這段崢嶸歲月已經了然于胸,自信大方地敘說著, “我把故事講給大家聽,也講給自己聽,能讓大家都了解這段革命斗爭史,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span>
青陽縣新一屆縣委委員、候補委員到楊田中共青陽縣委舊址參觀。
事實上,青陽縣一直以來都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資源充分結合起來,創新方法方式,通過大力培養校園“紅色講解員”的方式,用紅色文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把符合條件的革命遺址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讓紅色基因、紅色精神代代相傳。值得一提的是,青陽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推出“回首奮斗路、邁向新征程”紅色游學路線3條,打造成為黨性教育“第二課堂” “紅色打卡地”,組織干部群眾特別是黨員干部和青少年參觀革命遺址,開展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縣情教育。
將紅色地標打造成現場課堂。自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每天都有大量參觀人員到青陽縣各紅色資源點參觀瞻仰,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萬余人次參觀瞻仰。
紅色印記從這里傳承
像賓山革命紀念館、中共皖南工作委員會舊址這樣的革命遺址,在青陽縣一共有45處(烈士陵園、烈士墓除外)。紅色文化推陳出新、代代傳承的前提下,如何正確處理城鄉建設與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關系這一命題,成為青陽縣推動紅色文化傳承保護理念創新、與時俱進的驅動力。
中共北鄉支部遺址開放儀式。 楊亮/攝
傳承紅色基因離不開一支多元的隊伍。一直以來,青陽縣把革命遺址等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縣黨史、文旅、民政、建設、規劃、交通等部門通力協作,編制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規劃。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青陽梳理、排查革命舊址遺跡45處,現有的升級改造、改陳布展,殘存的修繕復原。對單獨或數量較少的烈士墓,積極組織修繕或遷入烈士陵園。同時,把符合條件的革命遺址優先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并予以經費保障,其中太平山房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此同時,青陽還多渠道籌集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經費,加大對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經費投入。其中酉華鎮、楊田鎮分別投入200萬元,對池州市第一個黨支部 — —北鄉黨支部、老縣委舊址等進行了保護性修繕。
不僅如此,青陽縣還對能夠征集到的革命遺址資料,采取建立陳列室或展覽室等形式,集中妥善保管。收集、整理全市第一個黨支部、 “中共皖南工委” “中共青陽縣委”等相關文物史料,成為學黨史的“實物教材”,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活動,組織志愿者傳唱傳承,讓紅色史料“活”起來。編寫《青陽革命烈士英名錄》,歌頌革命烈士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英雄壯舉,講好紅色故事,成為學黨史的“精神食糧”,讓紅色人物“亮”起來,讓紅色歷史“活”起來、 “火”起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呂歡歡 朱春友/文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余康生/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