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在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太平集村有一間不起眼的農家小屋,青磚黑瓦、舊木門窗。這便是中共皖蘇省委舊址的一部分,劉少奇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
在紅色熱土滁州,這樣的革命舊址還有很多:定遠縣大橋鎮的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天長市銅城鎮的抗大八分校舊址、明光市自來橋鎮的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這些舊址如今都煥發著蓬勃朝氣,它們是紅色旅游勝地,激勵著我們保持優良革命傳統,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旅游景點傳承革命精神。
紅色舊址講述崢嶸歲月
中共蘇皖省委舊址現存有劉少奇同志曾居住過的西廂房一間,新四軍召開會議的演講臺、水塘、井的遺址也尚存。這里如今是滁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9年4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撤銷皖東工委,成立中共蘇皖省委,省委機關駐地設在瓦屋薛。1939年12月,劉少奇一行到達現在的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太平集村瓦屋薛村。在瓦屋薛村,劉少奇主持召開了中原局第一次會議,傳達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討論了發展皖東及華中工作的戰略部署和具體措施。隨后,在短短的幾個月內,皖東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迅速發展。
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紀念館中的羅炳輝故居。
與第一次會議不同,對皖東革命根據地發展影響較大的中原局第三次會議則是在現在的定遠縣大橋鎮三官村灣楊村召開。
今年6月16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定遠縣大橋鎮三官村灣楊村民組,這里與南譙區章廣鎮相鄰,是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所在地。68歲的楊為林是中原局第三次會議紀念館的館長, “我家當時條件還不錯,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的很多房子就是我家的祖居。”
楊為林告訴記者,當年,劉少奇化名胡服居住在當地百姓家里,公開的身份是一名教書先生。由于口音的問題, “胡服”在當地被訛傳為“伙夫”。可是,當地村民漸漸發現,這個“伙夫”不簡單。有細心的當地人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時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副指揮的羅炳輝每次和這個“伙夫”說話時,總是畢恭畢敬的。有見過世面的人就大膽推斷,這個“伙夫”官比羅司令大。后來,大家才知道,這個“伙夫”原來就是劉少奇。
1940年2月下旬,中原局第三次會議在灣楊村召開。中原局第三次會議由劉少奇主持,會議貫徹了黨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擴大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等一系列方針政策。
歷盡滄桑看見英雄模樣
今年6月17日,在明光市自來橋鎮街道上,一個古色古香的院子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院內影壁上持槍奮進的浮雕群像似一頁詩篇,墻基上依然泛黃的磚石透露著歷史滄桑。一個小院門上寫著“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告訴即將要走進院里的人們,在艱苦年代這里曾發生過可歌可泣的斗爭事跡。
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1940年3月,來安縣、定遠縣先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為創建皖東根據地提供了條件。在此后的短短幾個月內,皖東地區的15個縣先后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就是其中之一。
嘉山縣因境內有嘉山而命名, “嘉”者,美善、吉瑞之意。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明光市,為省轄縣級市。1940年3月中旬,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于自來橋鎮成立,汪道涵任首任縣長。記者看到,現存的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主體是兩排平房的小院子,院內的房間門口掛著各個科室的牌子,每間屋內都布置了老式家具,還原了當年的場景。
汪道涵是嘉山人,1915年出生。他的父親汪雨相是清末秀才、同盟會元老、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早年投身民主革命,1905年留學日本。或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16歲的汪道涵就和同學上街宣傳抗日。中學時期,汪道涵開始接觸共產主義思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3年,18歲的汪道涵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汪道涵全力投入抗日根據地建設,特別是為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在后勤、商業、金融物資等多個領域做了大量工作,為人民解放事業付出了辛勞;新中國成立后,汪道涵長期在財政、工業、外經等戰線工作,曾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海協會會長等職務。2005年12月24日7時12分,汪道涵同志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0歲。
追尋先烈足跡深感驕傲
位于天長市銅城鎮的抗大八分校舊址是滁州市現存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革命舊址。 “抗大”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簡稱,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干部的最高學府,全國抗戰爆發后,抗大先后在各抗日根據地設立了14所分校,天長抗大八分校就是其中之一。
學生游客到抗大八分校舊址開展研學游活動。
抗大八分校舊址位于皖蘇兩省交界處的天長市銅城鎮龍崗社區,緊鄰高郵湖。在舊址一處碉堡旁,工作人員指著一條小路告訴記者,走幾步過去,那邊就是江蘇省地界。 “抗大八分校最早的校址在天長的張公鋪,后來遷到了龍崗,并在這里經歷一段較為穩定的辦學期。”導游張海燕告訴記者。
參觀舊址的過程中,在指揮部一間小屋的衣柜后,記者看到了一個地道入口,走過大約110米長的地道,通過一個窗戶,走出地道。據介紹,這一處地道原本是居民為了躲避土匪、兵痞,防偷防盜建造的。抗大八分校在龍崗辦學后,為了保障來此視察的首長及分校同志的安全,對地道進行了整修,若遭遇敵襲可以通過地道撤離。地道的出口距離高郵湖很近,當年湖面茂密的蘆葦蕩是保存抗戰實力的天然掩護。
抗大八分校從 1941 年 5 月成立至 1945 年 8 月結束,辦學四年間,共招收學員4期,培養了2000多名軍政干部。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故事
在滁州,這些珍貴的革命舊址在作為文物被保護的同時,也成為了紅色文化旅游的勝地。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龍崗紅色古鎮。
中共蘇皖省委在內的革命舊址修復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擬于2021年6月底開放;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于2012年底建成,2013年月正式對外開放。自開館以來,已接待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各界群眾近3萬人次。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館共接待參觀學習人員122批次4000余人次;抗大八分校紀念館自2008年建成對外免費開放以來,參觀人數逐年增加,2020年接待國內外參觀人數約5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億元;天長市委、市政府投資10.1億元,在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基礎上,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龍崗紅色古鎮文旅項目。
該項目中還包括全省第一家位于鄉鎮的黨校 — —龍崗黨校。龍崗黨校在原龍崗鄉政府原址進行新建,占地總面積約為21.7畝,項目總投資約為7200萬元,計劃2021年7月1日前建成。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趙明玉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